田家青︰王世襄式的鑑賞︰望氣 - 田家青

田家青︰
王世襄式的鑑賞︰望氣 - 田家青

民國期間,趙汝珍所著的《古玩指南》一九四四年出版,此書對古玩行業十分害事,在書中,他不僅著錄了一些錯誤的古玩鑑別方法和「招數」,同時傳播了這種方式,有些不靠譜的招數現在還在使用,這本書原本並沒有學術地位,靠的是故弄玄虛,典型舊時古玩商的標準形象,能煽呼,敢說,各種不同類別的古玩沒有他不知道的。因為多年來一直沒有相應的入門古玩專業圖書的原因,致使此書自出版以來,一直暢銷,七十多年來不斷有出版社不斷再版發行,被很多初入門學習古玩的人買去閱讀,上當,影響延誤至深。對於趙汝珍,不知為何,社會上有傳聞說王先生跟趙汝珍很熟悉,其實,對於趙汝珍,王先生也多次講過,趙汝珍有養鴿子的愛好,也賣銅爐,曾經與他有過些禮尚往來,但與他完全不是同路人。王先生自然知道他的底細,也與我談起過,他是一個典型的古玩商,抖着機靈,這本書是一「攢盤兒」,更糟糕的是,現在古玩熱起來了,但是我發現有很多新的書刊還是走這樣的老路子,還是這樣寫這樣做。
三十多年前,我認識王世襄先生前走的也是這個(標準)路數,當時從老一代古玩商和圈子裏的藏友們學了各種的招數,對應每種器物都有相應的招數作判別,幾年下來,還覺得自己眼力挺好的,這亦是一個普遍的規律:按這種方法一旦學會了一些技術性的知識,學得了一些招數之後,必然慢慢的就會越發自滿、自負,不知深淺,從宏觀角度講,走這種路線必然是越來越注重細節,眼界會越來越窄,人的心胸也會越來越窄,變得十分小器。且無知者最無畏,到達自滿、自負,這個階段的時候,就離着上當受騙不遠了,看東西也是翻來覆去。拿件瓷器,先是掂量掂量手頭兒,又聞又看。看家具是先鑽桌子底下,死乞白賴地逐一去看個部件是否有後修後改或後配的等等。後來認識了王先生,發現他對古代藝術品的鑑賞根本就不是這一套,他只需要看一眼,就「一眼明」,明白了,從側面看,他人「一打楞」一楞神,像打了個激靈似的就看清楚了。其實,自古對這種鑑定就有一種叫法:「望氣」。所謂的「氣」就是「氣韻」,實際上它是透過看被鑑定器物本身,看到它背後的精神世界,氣韻表現得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此種鑑定的方法實際上才是最本質最精準的。把握住的是整體的氣息。
對於「望氣」王世襄先生在《錦灰三堆》中有一篇論文做了專門講述。在這篇文章中他很謙虛、客氣但講到了問題的實質。那篇文章初讀起來似很簡單,但實際卻不簡單,是一篇值得慢慢品味、體會的文章。
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經眼看了不少的東西,首先,他對古代藝術品評價的用語非常有意思。不像有些自稱行內的「高」人總能對着某件東西說這說那,沒完沒了。在他見過的器物中,對其中的百分之九十根本就不吭聲,沒表情,不置與否。不用說了,這樣東西根本都犯不上廢話。應特別說明,他看了不吭聲的東西不一定就是新的或是假的,但肯定是不夠藝術品的標準。在王先生眼裏,藝術水準第一位,藝術品不分新老,不分時代。凡是看見藝術水準不高的甭管年代歲月多老他都不吭聲。如果他看上一件不錯的,他標準的肯定語就是:「嘿,好」這麼兩個字。如果若是特別打動人的、不得了的絕品,則加一個字「嘿、嘿,真好!」若這件器物是古物則再加上一個斷代,如「夠元(代),夠明(代)」。
古玩界歷來有這樣的說法:玩古玩沒有不打眼的,沒有不上當的。可是這麼多年來,在王先生看過的不計其數的器物中(有的還是我跟他一起買的),還沒有發現王先生看錯東西上了當的事。他的圖書中著錄了那麼多藏品,在社會上出版發行了這麼多年,也沒聽到有誰說某件東西整個兒是個「瞎活兒」(行話:指徹頭徹尾的贗品),可見其鑑賞力。
透過物質的表面現象深入本質的「望氣」境界,當然是古玩鑑賞的最高層次,絕非人人能做到,客觀地說,是沒有多少人能做到,更準確地說,是沒有幾個人能真做到。王先生能行,是因為底蘊深厚。他從小涉獵中國文化,首先研究中國書法和繪畫,氣韻和精神在書法和繪畫上的反映最為鮮明。在此基礎上,他又研究青銅器、漆器、佛像、造像、樂器、竹刻、家具,融會貫通,捕捉到了這些器物間內在相應的聯繫和時代精神之間的關係,找到歷史脈絡,因此能站在高端,不是着眼具象,而是放眼宏觀,對各類藝術品和鑑定品加以審視判斷,透過器物的表像看到時代特質和藝術水準兩個本質。
為何「望氣」鑑定法準確呢?試說明如下:按照以顯微鏡、放大鏡觀察等常規招數來鑑別一件器物,凡你認為可以判斷出真偽的各種特徵,造假者同樣也都知曉,他們就可以通過完善偽造技術來對付你。這種鑑別方法拘泥於技術層面,而技術上的問題,對於現代科技而言,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精力,更重要的是,一旦有足夠的金錢回報,值得幹了,就早晚有人能找到相應的技術方法來解決。
例如,唐三彩是不少收藏家喜愛的收藏門類,對其鑑定有不少的方法,其中之一是看釉,幾十年前,「唐三彩」,可以以釉面內是否有微細的斷裂(俗稱「細開片」)來判別真偽。當時的偽造屬粗獷型,做的都是工藝品,做不出裏面的「開片」,所以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準確的判別特徵,可以作為招數。後來,隨着唐三彩價錢高漲,到了偽造者認為值得花工夫的時候,便花力氣突破了這個技術難題。從此,凡是以釉內「細開片」特徵來判別唐三彩真偽的人,都「翻了車」。
過了一段時間,又發現當時偽品的開片較生硬,真唐三彩上的開片,經過時間的磨礪浸潤,有「酥」的感覺,於是又有了鑑別唐三彩的新招數。但好景不長,偽造技術再次跟進提高,這招數又不靈了。
後又以真品開片微細斷裂紋中滲有漬迹為招數,因為細紋小部位不易觀察,需要有強光和放大方能對比看清,你看,這就引入了手電筒和放大鏡觀照。因為這種造假比做單純的開片更難,所以在那個階段,又成了鑑別唐三彩的新招數。隨着時代發展,新的藏家加入,價格又不斷上漲。漲到了一個臨界點,偽造者又下了狠工夫,果然又有一批人「翻了車」,而且有的到現在還不知上當了。
這一切說明,從民國至今,造假技術和鑑假招數一直在角力纏鬥,誰佔上風,不言而喻。因此從技術角度,以招數來鑑別器物可行,但也只在一段時間內可行。偽造者每攻克一個特徵和特點的技術難關,就會有一大批英勇的收藏者「踩響地雷」。
唐三彩,只是在古玩諸多門類中的一小項,其他領域的古玩品種不計其數,招數也是數不勝數。然而為甚麼古玩界仍有這麼多前赴後繼的上當「冤大頭」?望涉足收藏的諸君深思。
所以,鑑物,還得靠「望氣」。氣韻和器形是時代的反映,近些年來,我做家具設計,對此深有體會:我的設計也力圖創新,但我發現,如同人,每個時代的人都有屬於自己時代的特徵,讓五十後做出九十後的東西,幾乎是不可能,即使有天大的本事,把「形」做出來了,「神」仍然不對頭。人脫離不了時代的大背景,如同孫猴永遠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這如來掌心,實際是大環境。只要你把握住時代氣息,再有能力、再狡詭的造假者,也難以超越歷史,完整復現當年的氣韻。「望氣」之準,道理即在於此。
如果從精神層次上講,只有作偽人的學問見識高於鑑賞人,才能蒙騙過關。換句話說,雙方比拼的是精神內涵而非技術層面。時今「造地雷」的這撥人,猴兒精一般,壞點子眨眼就來,還可以花錢找高技術水平的人攻克技術難關。但是,他們絕不具備文化底蘊,現今能在文化水準和知識眼界上超過王世襄先生的人,不用說,肯定還沒出生哪(老北京的俏皮話)。
學習「望氣」鑑定法並據之鑑物,人會越發謙虛,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會越來越深刻,境界越來越高,眼力會越來越深廣,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就我自己而言,這麼多年來,也在慢慢體會「望氣」,在觀察古典家具時,不再注重家具的表面,不再鑽桌子或翻來覆去看一根棖,而是試着悟透背後製作家具的那個人,他所屬的時代精神和他個人的獨有氣質。
另外特別重要,特別值得向喜愛收藏的人士介紹的是:王先生看藝術品,並不特別注重年代有多久遠,用的材料有多珍貴。他主要看藝術價值和是否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即使創新的新品,只要有藝術水準,有時代精神,他一樣叫好。而現在大多數人,狹義地認為只有老的好,新的不能收藏,貴重材料制物才有價值,便宜材料的不好。
研究任何文物品種,依王先生的觀點,不能僅僅關注自己研究的這一項,必須對各種器物有全盤的鑑賞力,例如,研究瓷器,也應對書畫、漆器等其他門類有所認識,同時,對你的專業專項要特有專知。我是研究家具的,有實際製作經驗,我看一件舊東西,或者仿製品,看的是背後的故事。王先生很贊同這一點,這樣不僅一眼能看出新舊好壞,而且看出背後製作人的素質高下,而且能馬上知道製作的過程,怎麼做的、在何處做的、為甚麼這麼做、做的目的是甚麼等等,最後達到準確鑑定的最終效果。
前面說到,王先生評價藝術品,一看歷史價值,二看藝術水準。對不同門類不同品種的藝術品,有他自己的標準。多年下來,我對王先生的評價標準漸漸有了體會。
田家青《境界:吾師王世襄》即將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