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幾內亞爆發伊波拉病毒,造成近百人死亡,疫情震驚全球,但其實在這片貧瘠的西非土地,傳染性極高的拉沙熱(Lassa fever),同樣肆虐。記者上月跟隨無國界醫生,深入西非小國塞拉利昂,在高度設防的隔離病房,見證病毒威力,多名病童朝早送來,晚上已奄奄一息;也有兒童因為及早治療,奇蹟生還。四十八小時之間,生與死,一線之差。
外面是沙塵滾滾的黃泥地,這間只有七張病床的病房,與世隔絕,對塞拉利昂人來說,是最接近死亡的一片天空。小平房位近婦產及兒童專科醫院「貢達馬轉介中心」邊沿,由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管理,不起眼,進出的人,卻異常緊張。閒雜人等不能接近,記者進入病房,先得換上全套保護衣:眼罩、黃白色的連身塑膠衣、密不透風的膠帽……甚至攝影機,都要用透明保鮮紙包着。三十度的高溫下,沒一陣,已大汗淋漓。
透過體液人傳人
「最初只是發燒和氣促,看醫生食了藥沒改善,只好來這裏……」像孩子被判死刑,年輕媽媽Salima哭着說。在大部份非洲父母眼中,拉沙熱儼如不治之症,高熱不退,快速測試顯示孩子對病毒呈陽性反應,同步將樣本送往化驗期間,為避免傳染病毒蔓延,等候化驗結果的四十八小時,先得接受隔離。只是,未及確診,小小粉團已因內出血,反魂乏術。
死亡的陰霾,在小小的隔離病房,揮之不去。仍是一號病床,朝生暮死的,還包括十三歲的Koroma。早上,呼吸困難的小男孩,被送到病房,惶恐地依偎在父親懷中,吸着氧氣,仍算精神,當天晚上,卻已死去。屍體迅速被密封運往專門埋葬傳染病人的墓地。「死亡,在這裏,好平常。」一名醫護說。據指,病房的死亡率達五成,活着,並不容易。
與伊波拉病毒一樣,拉沙熱同屬急性病毒性出血熱,活躍於非洲的大鼠,是病毒的宿主,病毒可透過體液人傳人。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數據,每年全球共有十至三十萬拉沙熱新病例,造成五千人死亡,其中,塞拉利昂及利比里亞等西非國家,都是重災區。由於病毒的早期病徵,與傷寒和瘧疾相似,延誤醫治的情況特別嚴重。兩歲大的Khadijah,是另一個在鬼門關前走了一圈的非洲孩子。
及早求醫可治癒
「女兒自兩日前開始抽筋及發高燒……」一面倦容的電單車司機Usman,是女童的爸爸。赤貧之家,每日收入只有約港幣三十五元,難以支付藥費,只好驅車來轉介中心求助。「之前女兒感染瘧疾,也是這裏治好她的……」決定讓女兒接受隔離治療,只要有一線生機,不想放棄:「已別無選擇,唯一希望是她可以康復,我不想失去她。」
每小時,換上全套防護裝備的護士,進入病房為孩子檢查;無懼感染的慈父,一直陪伴在側。捱過黃金四十八小時,鬥志頑強的小女孩,經化驗確診轉送專門治療拉沙熱的凱馬內政府醫院,接受為期十日的抗病毒藥利巴韋林治療,最終奇蹟康復。
「及早治療,拉沙熱,其實有得醫。」說這話的,是病毒專家Hilde de Clerck,跟隨無國界醫生走到前線,她說:「拉沙熱傳染性極高,及早找出疑似病人,做好感染控制,對防止病毒散播,極為重要。」及早求醫、做好防疫,也許老生常談,在貧瘠之地,這更是戰勝世紀病毒的王道,不可或缺。
攝影:林亦非 撰文: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