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與我 - 李怡

清明節與我 - 李怡

二十四節氣中,最讓人記得的是清明,也只有清明是公共假期。古書記清明節來由:「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對我來說,有許多記憶。我的第一個女兒在清明節出生。那一年的4月5日,是中國第一次舉辦世界體育項目的開幕日──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國在這次比賽中,獲男子團體、男子單打、女子單打冠軍,並由此而成為乒乓第一強國,文革期間又開展了乒乓外交。我那時也是「愛國主義」上身,對中國體育成就興奮非常,特地買了這次錦標賽的首日封,粘貼在第一個寶貝女兒的相冊前。
另一個在我記憶中的清明節,是1976年的丙辰清明,那一年的4月5日,發生第一次天安門事件,北京市民藉懷念一月去世的周恩來,發洩對文革、對批鄧的不滿,受到當局鎮壓,接着是鄧小平下台,文革派猖獗。經歷文革和四五天安門,我的認識有了180度轉變,也就是我後來寫的「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後來又看到有報導說:在26屆乒乓賽為中國奠定勝利基礎的三位從香港回國奉獻的「乒乓三傑」容國團、傅其芳、姜永寧都在文革期間被批鬥而自殺身亡。我不僅反思中國,也因此反思香港與中國的關係。這個清明節,對我的思想、我的寫作有極大的轉折意義。
剩下的是2008年之後,每年的清明。妻子亡故,葬在靠近女兒居處的遠方。每年這一天,我遠涉重洋,不是為女兒慶生,而是同女兒一起去墓前懷念。白居易的清明詩:「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從女兒出生,到人生半途大轉折,最後人歸去。人生苦短,始與終都是一個一個清明節。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