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是戰後香港球壇的一個盛世,亦是外援制度的開端,綽號「大水牛」的第一代外援華德(左)日前病逝,今日標準流浪會在賽前為他舉行默哀儀式。年前在精工82的聚餐中曾見過華德,沒料到是我見他的最後一面。
「大水牛」華德跟「耶穌」居里是70年代很受歡迎的外援。當年,居里紅到連許冠文、許冠傑的經典gag show《雙星報喜》都要請他客串,及後「耶穌」轉投精工,轉會費高達35,000大元,創下香港紀錄。華德配居里,一個快翼,一個柱躉中鋒,外形獨特,踢法鮮明。40多年過去,儘管當年仍是細路的我,記憶已經有點模糊;但講起華德,我們一輩依然津津樂道,但年輕一代,可能連名字都沒聽過。
這一代確實很難想像香港足球的盛世,因為,他們不曾見過球迷填滿加路連山道的景象,那些年的足球歷史亦沒有好好地被保存下來。
香港沒有一個重視自己歷史文化的傳統,不但珍貴文物散失,更甚者,隨着老前輩的辭世,甚至連口述歷史的機會都正在減少,前輩們離開時,總會連一些當年軼事都一併帶走。
今年,香港足球總會慶祝成立一百周年,當然是值得慶祝的高興事,不過,在「食餐飯、搞場波」之餘,我認為更加應該趁機整理一下這世紀所走過的路,這不單是足總的家事,亦是社會事。足總沒有資源的話,不妨尋求政府「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的資助,做個認真一點的研究,想更積極的話,不妨考慮成立一個香港足球文物館。坐言起行,此其時矣,趁現在還未算太遲。
李德能
有線足球評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