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身邊人總愛以「can-do」(任何事都能做到)來形容陳英凝,她憑着打不死的拼勁,走遍20多個國家,坐牛車、騎馬入災區參與救災、防災工作,近年更在中文大學醫學院設立亞洲首個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擔任所長,希望能喚醒港人全球氣候變化正威脅着人類的健康。
記者:梁麗兒
走進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人人埋頭苦幹。原來採訪當日,團隊正為晚上出發的救援隊伍做準備。採訪原應在三日前進行,但陳英凝因開了兩星期夜車病倒,故要押後,令記者不禁生出疑問:「值得要這麼辛苦嗎?」
亞洲首個人道救援研究所
本身為中大醫學院副教授的陳英凝,為70後港人,在美國讀書,因性格「坐唔定」、愛抱不平,年少時曾想當記者,但最後如父親、著名兒科醫生陳作耘所願走去讀醫。95年首次到非洲參與旱災救援工作,令人生觀改變,決定要做一個不平凡的醫生。
「亞洲係全球最多災難嘅地區,但點解我哋做人道救援,要去美國、歐洲接受培訓?」內地由2000年至去年均為全球最多災難地方。陳英凝06年加入中大醫學院,在大學全力支持下,2011年促成中大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在港設立亞洲首個人道救援研究所,從事災難研究與緊急應變工作。
她直指,全球暖化往往令人聯想到只是環保問題,未察覺已殺到埋身,威脅人類健康。團隊其中一項研究發現,本港的溫度變化與市民健康息息相關,當夏季每日平均溫度上升至29℃時,每上升1℃,港人入院率就增加4.5%。比冬天每下降1℃入院率增加1.4%為高。研究所正進行雨水的研究,分析雨水多少與乾旱、蚊患的關係。
研究所曾與天文台合作,在09年至10年最炎熱日子訪問1,000名市民,其中90%人知道天氣酷熱,但採取實際措施的人不多,包括減少穿衣、通知長者預防中暑等,反映市民對健康風險意識很低。她不厭其煩地指節約能源、減碳排放如少吃肉、自備餐具棄用木製、塑膠餐具等都是大家要做的工作。高樓大廈帶來的屏風效應,令市中心溫度增加,當局宜多建綠化地區,讓市民有空間運動。
研究所又在內地曾受災的窮困地方展開防災項目,至今到過青海、雲南等地區。她舉例,食物中毒、腹瀉在農村極常見,防災團隊會教村民運用鹽、糖及清水自製「寶礦力」補充營養。另教他們用木板加高門檻作人畜分隔,預防禽流感;避免在室內燒膠樽點火煮食,減少吸入毒氣等,又派發救援包,為村民及其證件拍下照片,便於災難時尋找失散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