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戊發是沙田原居民,他雖非大銀行家,一雙手卻能挖樹成金。香港六十年代賞玩盆景蔚然成風,由一班大孖沙及銀行家開始。當時沙田山頭有很多適合作盆景的樹種,花圃自然聚集了一批盆景迷。十多歲的藍戊發自幼須上山伐柴,自然通曉樹種,看到一線商機,便挖樹樁(即樹根,俗稱樹仔頭)做盆景買賣。
這種商機立足沙田並非無因,先不說伐木辛苦,話說香港在二戰後,英國政府曾向新界原居民發出「鄉村松山牌制度」,牌照持有人獲准在所屬山頭內種植及斬伐馬尾松作柴薪之用。藍戊發指八十年代廣州、順德一帶流行玩羅漢松,香港野生羅漢松被非法砍伐便始於那時,九十年代至今,東莞人受惠於經濟發展富起來,傳統篤信「家有羅漢松,一世唔會窮」風水學說,藍戊發說:「盆景買賣是跟着經濟走,六、七十年代日本人瘋迷盆景,很多人來香港買樹樁,一盆數千元,當時一個美孚單位才賣三萬元!」日本在九十年代經濟衰退,千葉縣的羅漢松都去了中國,「真的救了日本,二〇〇三年一盆樹已值數百萬,如今千萬亦難求。」時代進步少人伐柴薪,經數十年飽歷風吹雨淋人伐的樹樁難求,前人大抵想不到羅漢松在當代比黃金更矜貴,全球的羅漢松和黃金全湧往中國。賞花養樹本是雅事,在近代卻引來一場接一場的生態災難,香港野生蘭花、香樹、羅漢松等數十年來不斷被盜,他很心痛。藍戊發說:「我們那一代,富人或平民,玩盆景是喜好,不會為買而買。」藍戊發見盡一擲千金的富豪盆景癡,以炒賣起家的謝啟鑄每次向他購買盆景都花近萬元,其秘書嘆道全公司員工的月薪總和還沒那麼多,那是六十年代!
藍戊發由賣盆景到玩盆景,看他拿着剪刀看似隨意亂剪,一剪入魂,便是五十年之功,世事都被他看破。好的樹樁必經多次斬伐及傷口結痂再生,藍戊發說看到了生命,但把一棵大樹移至盆中,每年修剪阻止長大,並運用木板、鋼絲及角鐵等工具拉扯樹幹,達到所需造型,是人決定了樹的生命和長相?他說:「盆景師是最懂得樹的,好的修剪可以讓樹的生命延續。沙田昔日城市發展,救下部份古樹,盆景藝術其實很環保。」這個哲學命題其實沒有答案,想起香港古樹名冊中古樹苟延殘喘,政府不懂保育是事實。
園藝有助治療心靈
迷你盆景往往被用以治療心靈,註冊園藝治療師馮婉儀指,環境心理學家認為人與生俱來就跟大自然很親近,看見山水自然歡喜,當人有壓力時望着如同大自然縮影的迷你盆景,可以轉移注意力,令壓力獲得釋放,園藝亦讓人反思生命種種,如需持續照顧植物,看其成長及死亡,「植物不會欺負你,只需空氣、水和陽光便能生長,但同一種植物,為何別人種得好,跟對方交流或從中學習也是好事。植物好比孩子,當換泥時需要移盆,可把自己代入母親角色,了解每個孩子擁有不同的個性和需要。」
香港嶺南派盆景小史
1940年代
二次大戰後,殖民政府向新界原居民發出「鄉村松山牌制度」,沙田開設多個花圃。
↓
1950-1960年代
滿天星、榆樹、福建茶、九里香和雀梅為盆景五大名樹。
↓
1966年
首屆香港盆栽藝術研究會成立。
↓1967年
「盆聖」伍宜孫成立文農學圃。
↓
1970年代
政府禁止山上伐林。
↓
1980年代
廣州、順德一帶流行賞玩羅漢松,成為風尚。
↓
1990年代至今
東莞購入大量羅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