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倡無墳葬禮親密連繫 骨灰製飾物

教授倡無墳葬禮
親密連繫 骨灰製飾物

【本報訊】清明時節,孝子賢孫們總會去掃墓拜祭。傳統觀念認為人死後,魂魄要依附在實物上被人供奉,才不致成為「無主孤魂」,因此即使大灑金錢亦要建一個得體的墳墓和靈位。但有研究發現,原來大部份墳墓在100年後就會無人拜祭、日久失修。推動善終服務20多年的陳麗雲教授,提倡沒有墳的新式葬禮,以免白白浪費土地資源。
記者:林 茵

陳教授提倡沒有墳的新式葬禮,以免浪費土地資源。麥超億攝

明年就滿100年歷史的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昔日是背山面海的風水地,今日已遭高樓大廈重重包圍,陰宅與陽宅「你眼望我眼」,陳麗雲感嘆,「活人都冇地方住,何況死人嘅骨灰呢?」該墳場安葬了不少來自名門望族的先人,即使如此,仍見多個荒廢墳墓。以近山頂處一批建於民國25年(1936年)的墳為例,有六、七成明顯長年無人拜祭,不但照片和題字完全褪色、石屎剝落,更有墳墓崩裂,或被惡作劇塗污。
「根據外國統計,墳地超過100年,好可能就完全冇人拜祭,最多亦不超過150年。因為已經經歷幾代人,尤其現在家庭成員和子女數目比較少,至多去拜父母或者祖父母,拜太公都已經好少了」。以此推斷,數十年後香港很可能出現漫山遍野的荒廢墳地。

火葬比率高逾90%

土地有限,但先人的數目只會不斷累積。事實上港人的殮葬觀念已隨社會狀況而慢慢改變。老一輩相信「入土為安」、要保留全屍才能再投胎做人,所以連火葬都抗拒;但70年代起土葬墳位漸見短缺,政府鼓勵火葬,目前市民採用火葬的比率已高逾90%。近年骨灰龕位亦供不應求,海上和花園撒灰成為完全不佔用土地、回歸自然的新選擇。2012年海葬和花園葬的宗數分別約800及2000宗,比十年前倍增,但在每年逾4萬死者當中仍只佔少數。
舊時認為「死無葬身之地」是慘無人道,陳麗雲卻覺得人死如燈滅,「究竟需唔需要咁緊張個遺體?」在喪禮和修建墳墓之外,還有很多悼念方法,「重要的是親人同過身嘅人之間,點樣可以保持一個更加親密的連繫?然後真係用到親人給我們的力量,繼續每一天都活得好」。

低消費可裝入小樽

與其花費數以十萬計金錢購買墳位或骨灰龕位,她認為倒不如將骨灰製成實物,例如家境富裕者可考慮用骨灰造鑽石,低消費的則可以將骨灰裝入小樽內製成飾物,同樣美觀,甚或混入顏料內作畫,亦具紀念價值。
她有朋友每天穿着亡妻的運動鞋跑步,恍若夫妻同行;而她的母親就選擇將棺材本捐出來,幫助學校興建圖書館,惠及後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