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經濟學失靈(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安倍經濟學失靈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曾經被寄以厚望的「安倍經濟學」(Abenomics),現在看來好像有點洩氣似的。整體經濟增長只保持在1%至2%左右,上班族的薪酬在政府大力推動下也只增加1%。曾經成為全球投資市場亮點的東京股市,今年以來只徘徊在一萬四千點水平,就像被點穴一樣,再也看不到去年一口氣上升五成的氣勢。
唯一較明顯的成績是通縮壓力大大減輕,消費物價指數已在正數,升幅逼近1%。假若要數Abenomics加日央行大幅放水的成就,對抗困擾日本多年通縮算是交足功課。問題是單單克服通縮不可能令日本從停滯中走出來,也不能令日本保持合理經濟增長或解決債務危機。事實上,日本國債佔GDP比例之高,數額之巨大比深陷債務危機的歐豬還要大。
以比例計,日本國債是每年GDP的2倍(2011年是201%),總額高達十萬億美元,超過大部份發達國家。雖然這些債務大部份由日本國民及企業擁有,短期內不致因無人接貨而令債息上升,打擊經濟。但是,債務沉重意味政府相當部份開支用以償還利息,令日本政府根本難有餘力提升公共服務或有其他促進經濟的大動作。
更糟的是,由於債務升勢未止,人口則持續下跌,老齡化問題變得更尖銳,日本政府將會更入不敷支,甚至可能連維持原本的服務及補貼也有困難。就以今個月把消費稅從5%增至8%為例,增加的稅收約為五萬億日圓左右,但其中九成已被用作填補退休金的缺口,只有大約五千億日圓(50億美元左右)可以用作其他用途。花上巨大的政治資本,冒着引發民怨增加消費稅也只不過為政府拿到額外幾十億美元收入,不要說用作新建設,實情是連減低債務負擔都不夠。這個公共財政的死結實在不易處理。
當然,安倍經濟學還有一些措施未完全落實,包括簽訂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及開放市場,希望借外力為日本經濟帶來新刺激,希望擴大外國市場以補充內需市場的逐步萎縮。安倍這第三支箭不能算錯,理論上也說得過去。畢竟TPP一旦成形,總體市場規模將會相當巨大,單是人口就超過6.5億,比歐盟還為大。日本假若能佔上一席,日本企業、產品便有更大發展空間,不用再擔心市場萎縮問題。
只是,TPP之類的貿易協議需要長時間被醞釀及談判,短期內不易成事,相關的好處更可能要在五至十年後才見到。而且日本國內部份企業及國民特別是農業社區對開放市場抗拒甚大,要說服也不容易。一旦安倍的強勢轉弱時,他的自民黨黨友是否願意冒開罪選民的風險來支持自由貿易區也是個大疑問。
安倍經濟學登場已經一年多,起首半年的確有點聲勢,也令日本一洗過去近二十年的頹風,添了點生氣。但通過日圓貶值帶來的即時好處已耗盡,日股跌勢也行人止步,其他方面的改革、進展卻沒有跟上來,反而有點倒退的味道。假若TPP及其他開放市場的措施未能迅速有進展,在沒有新動力下Abenomics隨時無以為繼,經濟中興變成曇花一現。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