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團千億注資交易,阿里買殼停不了,忽然間注資概念又成為一個可供炒作的理由。留意,我說的是注資概念,不是注資,兩者有分別,不要搞錯。
阿里中信掀起市場熱
注資概念重新抬頭,背後有兩個因素,其一自然是新經濟股熱炒,阿里巴巴一邊瘋狂收購,一邊瘋狂買殼,一手貨,一手殼,自然惹來憧憬,所以市場不理三七廿一,篤信馬雲得殼有所用,會把值錢資產注入。
另一個因素,叫國企改革,由中信集團扯頭纜,宣佈把所有資產注入中信泰富(267),引發市場開始預期其他紅籌央企也會有注資一着,地方政府亦推波助瀾,大談要提高國有資產的上市率,意味要把大量資產推上市。可以預見,未來好一段時間,市場仍會圍着注資概念團團轉。
本來,大股東注資時常有,是好是壞,要看作價及與現有業務是否配合,所以注資本身是否有得炒,很在乎作價。當然,注資交易很蝦人,大股東揀一些資產注入公司,是關連交易,當中存在嚴重的訊息不對稱,獲注資產的價值及潛力,只有大股東最清楚,有何誘因以低價注入,袋錢入小股東的口袋,我一直都想不明白。
有說,這些資產過去在舊體制下營運,很多是低效及閒置的,一旦注入上市公司,便會引入現代管理及股東回報的概念,效率可望提升,故此增值的空間很大。
不過,看看過去一些連番注資的股份表現,如上實(363)、北控(392)等多年的回報,渾不覺這些資產獲放入上市公司,能釋放多少戰鬥力。
以上種種,只是注資交易的衡量因素,並不適用於注資概念,叫得概念,是連注資交易是否實現,或者作價是否化算,都未見端倪,便在一股樂觀的正能量驅使下,作出追捧的決定。
要數港股歷來最誇張的炒作注資概念時期,當然是九七前的紅籌熱,當時任何一家三四線股傳出被紅籌企業收購,股價均像阿里殼股般逾倍飛升,紅籌分析員極之渴市,有人可以一年內年薪升3倍。紅籌股股價去到高峯時,反映了市場預期今後幾十年都要有注資來維持增長,方可能支持這水平的溢價。
紅籌熱泡沫引以為戒
結果,金融大鱷老虎基金的分析員,便是肯肯定紅籌注資的泡沫會爆破,更到內地考察一些股份的資產,他們到了一家船廠,發現船是生銹的,工人又遊手好閒,於是一錘定音,大舉沽空紅籌股、期指,最後越玩越大,甚至沽空港元。後事如何,都是歷史了。
不知是否QE正在煞車的關係,現時市場似乎還未沖昏頭腦,中信的注資固然未算炒味濃,連阿里巴巴的最新玩具,炒家都開始唔buy,我更聽聞有基金,在研究是否借這些央企注資的消息,沽空博sell on fact,市場畢竟會學乖。
查實,有時注資未必着數,反而撤資更見強勢,看看長和系又創近年高位,便知道何謂進退有時。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