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鐵川的黨性與人格(獨立時評人 沈舟) - 沈舟

郝鐵川的黨性與人格
(獨立時評人 沈舟) - 沈舟

香江屢有才人出,各領左騷三五年。執掌中聯辦文體宣傳部五年之久的郝鐵川部長,於今年二月底突然被調回內地,去向不明。輿論猜測,或涉及違法貪腐,或事關違紀抹黑西環。昔日高調人物,如此低調離開,郝部長走得難言光彩,若回首,在香港留下的也是一地雞毛。
十多前年的郝鐵川,在國內乃一位法學才俊,歷史學博士、法學博士後,36歲任華東政法學院《法學》月刊總編,不久便升至副院長。當年他提出的「良性違憲」觀點,轟動法學界。他用馬丁路德金公民抗命運動的史實,來強調「某些越軌行為能帶來社會體制中所需要的必然變化」,主張對「惡法」進行「溫柔的抵抗」,可與今日香港戴耀廷教授「用和平與愛佔領中環」口號媲美。
隨後郝鐵川出任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金山區區長等官職,開始邁入仕途。2009年8月調駐港中聯辦後,昔日抗法學者變成護法大員,其出位言論常常讓港人瞠目結舌。
2011年5月,在港府推行的德育及國民教育活動中,郝鐵川毫不諱言地指出,國民教育就是要向學生「洗腦」,「德育及國民教育不要聽中央政府的,但那還叫做國民教育嗎?」被立法會議員形容為「赤裸得令人吃驚」。更有人撰文《洗腦奴才郝鐵川》指出,郝鐵川的「三個舅舅打成右派,父親投入囹圄,母親特務,祖母逃亡地主,可謂與共產黨不共戴天,但他只認為是母親錯打孩子而已!郝鐵川這不孝子可謂洗腦成功的典範。香港家長們,問你怕不怕?」
2011年年末,針對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有關「香港人」和「中國人」身份認同的民意調查,郝鐵川認為「不合理」及「不合邏輯」,「其活動本質上當屬特定政團的政綱宣傳行為」,被傳媒和社會斥責為以「內地文革式上綱上線」手段,干預香港學術自由的行為。多年來,鍾庭耀的民調計劃依然如故,頂住了許多類似的政治指控,近日又得到新任港大校長馬斐森的力挺,不知前郝部長作何感想。
郝鐵川多次撰文指出,香港政治體制不是三權分立,旨在突出中央對港的控制權。今年的法律年度開啟禮結束時,有記者問及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對郝鐵川這個觀點的看法,馬法官反駁說,《基本法》中多條條文都清楚規定香港的憲制模式是三權分立,司法機關享有獨立司法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院依法處理案件,不會考慮法律問題以外的任何其他範疇去作決定。
郝鐵川最後在港發表的文章大概是今年2月13日,他指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單一制國家,但發現香港「不少人對單一制這個法律概念比較陌生」。所謂「單一制」觀點,至少有三處不妥:一是將現今政權混同於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有違於習近平「以憲治國」的諾言;二是《中國憲法》中並無「單一制」措辭,郝鐵川在用法律包裝政治;三是《基本法》中明確規定「一國兩制」,郝鐵川企圖以「一制」取代「兩制」,恐非「良性」而是惡意違憲了。
對於中共官員來說,黨性高於人格,以此來看上述筆墨爭議,郝鐵川雖敗猶榮。但一起抄襲事件,卻使郝鐵川無地自容。去年八月,自由撰稿人楊鴻在《蘋果》刊登《郝鐵川涉嫌抄襲》一文,認為郝不少文章與坊間署名「孟樓」的文章極為相似。立即引起前郝部長手下的左媒《大公報》的反駁,認為此文是「其編輯用虛假筆名」撰寫,「絕非甚麽讀者來稿,完全是蘋果自己杜撰出來的政治打手文章。」
楊鴻撰文再度回應,並逐字逐句對照兩篇郝文與孟文的雷同,發現重複抄襲率是70%和56%。此文一出,《大公報》立即啞聲,也未見宣稱「做人是根本」的郝鐵川本人有任何回應。詭譎的是,身為「成報亞洲智庫高級研究員」、「資深時事評論員」的「孟樓」也從此在媒體上消失。被郝鐵川時而稱為「先生」,時而又稱為「女士」的「孟樓」何許人也,至今仍是一個謎。去網上搜索,發現「孟樓」乃內地河南省鄧州市一小鎮名,而鄧州市恰恰又是郝鐵川的祖籍所在。孟樓究竟是確有其人,還是郝鐵川思鄉的化身?郝鐵川之過,是杜撰自己,還是抄襲他人?此事與他的離職有無關係?留給港人作無限遐想。

沈舟
獨立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