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環球天氣漸趨極端,例如今年年初,美國東岸出現連連雪災,但澳洲南部在同期卻受熱浪侵襲,僅僅一星期已造成203人死亡。而最近香港也出現極端天氣現象:在上周日晚上,天文台發出自有紀錄以來首個3月份黑色暴雨警告,在多個地區更收到落雹報告,反映當晚的天氣相當異常。大家可以想想,一旦極端天氣變為常態,筆者真不敢想像人類的文明可以繼續多久了!
最近政府向公眾諮詢未來香港的能源組合問題。眾所周知,火力發電所產生的碳排放是製造溫室效應的元凶,而從溫室效應產生出來的極端天氣已嚴重影響地球生態。因此,控制兩電(中電及港燈)用煤作為主要發電能源就變得非常重要。
根據最近環境局「未來發電燃料組合諮詢文件」資料,本地的主要發電燃料分別為煤、核能和天然氣,其比重分別為53%、23%和22%。但因為政府在2010年推出「香港應對氣候變化策略及行動綱領」時已訂下減碳排放量的目標,因此,以煤為發電燃料的比重需要大幅下調,從而改善本地空氣質素和減低溫室效應對環境和氣候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這次燃料組合諮詢,環境局提出兩個方案:(一)通過從內地電網購電以輸入更多電力:燃料組合分別是核電(20%),從內地購電(30%)、天然氣(40%)和煤(10%)。(二)利用更多天然氣作本地發電:燃料組合分別是核電(20%),天然氣(60%)和煤(20%)。從發電的成本作比較,兩個方案均較現時兩電所使用的燃料組合貴上一倍。但最終的電價變化,仍要考慮其他重要因素,包括經營成本、銷電量、電費穩定基金、燃料價的變動和最新的保證盈利方案才能作出準確的估計。
以筆者的意見,環境局提出兩個方案的大方向是正確。但如果大家細心分析方案的內容,不難找到幾個值得質疑的地方。
第一,雖然向內地南方電網買電的確能夠為本地提供一個新的能源渠道,但內地供電的穩定性是否及得上兩電已是一大疑問。再者,根據這次諮詢文件資料,近幾年兩電供電的可靠性竟然超過99.999%,而香港最近一次大型停電事故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之事,顯示兩電供電的質素表現非常優秀。另外,香港作為金融中心,高質素的電力基建是非常重要,一旦內地供電出現問題,隨時可以嚴重影響本地金融市場交易。屆時,香港金融中心的聲譽肯定會受重創。
第二,在再生能源方面的分析是明顯不足夠。筆者雖然不是能源專家,但也知道香港位處亞熱帶,有充足的陽光能源。根據能源專家安東尼.狄克遜和香港理工大學再生能源研究所副教授盧林博士數天前的一份評論文章,香港每年約有1,350千瓦小時平方米的太陽能(Solar energy per square meter),數量是絕對不遜於現在幾個增長最快的太陽能發電國家(包括中國、日本、英國),他們在文章裏提議以屋頂安裝或建築一體化太陽能發電裝置的方法,去發展本地太陽能發電,以現時科技,兩位能源專家估計太陽能式發電可以支持約14%的本地電力需求(以2011年作基準)。
安東尼.狄克遜和盧林的文章明顯指出可再生能源在本地發展的可能性,再加上其他較環保的發電形式包括垃圾、廚餘和潮汐等,香港的發電資源是可以較諮詢文件所提出的更環保和多元化。
第三,在經濟學裏,我們常常談及在制約(constraints)下作出最適合的選擇。但這份燃料組合諮詢只提出兩個方案(或選擇),這絕對是一個不理想的情況。筆者不明白,環保局和能源諮詢委員會有大量專家,理應為小市民提出更多有用的選擇。假若一間餐館的午市菜單只有A餐和B餐,你會覺得餐館的大廚根本無誠意去滿足客人的需要。如果我不選A餐或B餐,但C餐又欠奉,在這情況下,我的唯一選擇是離開這間餐館,再去尋找一間肯給予我優質服務的餐館了。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