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Antony Gormley:用想像超脫困境

人物:Antony Gormley:用想像超脫困境

Antony Gormley獲獎無數,被喻為英國當代最偉大雕塑家,作品遍佈世界,不少戶外雕塑以大取勝,如荷蘭Exposure那座26米高的大鐵人,還有座落倫敦千禧巨蛋旁,遠看似「嚿雲」,近看像個人、高達30米的Quantum Cloud。他按自己身體外形製作的1比1雕像,更曾在各大城市天台大街出現。五年前擺放牛津大學Exeter學院屋頂聳立的人形雕塑,入夜後真假難辨,下雨時還遭途人報警誤會有人在天台小便。本來這座疑似高空便溺的雕塑也能殺入香港,在中環遮打大廈展出,卻因早前發生跳樓事件而擱置。

記者:陳芷慧

攝影:梁志永

Antony Gormley

Antony Gormley作品透過巨型方塊,不斷去物質化後變成支架。

1950年:生於倫敦

1968年:於劍橋大學修讀人類學、考古學及藝術史,後於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修業,最後於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完成雕塑碩士

1994年:獲英國藝術界年度大獎特納獎(The Turner Prize)

1997年:獲大英帝國OBE勛章

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向記者表示:「我希望藝術能喚醒港人,在變幻莫測的商業社會尋找存在意義。」今次未能如願展出他有點失望。對他來說,雕塑是人文的、也是人類的救贖,而且越大越有威力。問他為何特別喜歡製作「大鐵人」時,他答得妙:「正如小女孩喜歡擁抱大熊公仔,巨型作品能帶給人們衝擊。」或許他忘記了,大熊公仔除了大,也代表溫暖,但偏偏他的童年就缺乏溫暖。「我有六位兄弟姊妹,我們全都在爸爸毒打下長大,小時候總不明白為何鮮蹦活跳,卻被拿到教堂告解。」 他聳聳肩說,天主教家庭是他的「監獄」、囚禁着他的心。他着記者閉上眼睛,幻想在又黑又悶焗的小房間。「試幻想自己逃出這裏,到了大片廣闊平原。當年我在告解室就是運用想像力超脫環境。自此,便明白如何用想像力讓人超脫身體限制。」

"雖說我的童年是個悲劇,但我認為人可以努力自我治療,藝術就是我的藥方"

痛苦往往是反思動力,正如他所言:「不斷在測試人體的極限」。這種自我治療方法早有先例。二次大戰期間享負盛名的猶太精神科醫生Viktor Frankl,在納粹集中營裏曾用意志戰勝鬱悶,從三年的勞役和惶恐中自我救贖。「雖說我的童年是個悲劇,但我認為人可以努力自我治療,藝術就是我的藥方,令我仍相信父親是愛我。」想起他於1998年創作那座高20米的成名作Angel of The North,長着一對54米長的機翼,彷彿歌頌一個長了翅膀、意志得到解脫的人。這個覺悟的巨人,每天都讓上班下班經過的人得到啟發。「我1968年入讀劍橋大學,期間在社會運動中成長,第一次感受到發聲的重要性。我才後悔當年沒有跟父母理論。」他入學時正是巴黎學生革命的翌年。「我們緊追遊行者的腳步,感到自豪,佔領了劍橋理事會的房子,在大學委員會爭取到學生代表,我們反對越戰、帶歧視的移民政策、殖民主義及貧富懸殊。」至六十年代,年輕人便開始能發出自己的聲音。「此外,六十年代我第一次上街遊行,體會自己的公民責任,與社會發生關係;第一次有性愛經驗,認為天主教將身體定性為罪之泉源是無稽;第一次公開討論自戀主義;第一次發聲,讓我知道生活可以有無限可能性。」他後期的展覽亦常挑戰傳統價值觀。2012年,他在聖彼德堡隱士盧博物館舉辦了個精采展覽Still Standing,將各個方塊砌成的雕塑與傳統雕像作一場靜默對峙,究竟誰勝誰負?「那些傳統雕像、神明跟我們現實生活有何關係?我的藝術不在乎過去,只在乎人類將來的生活。」

"吃草的牛都比人更懂得生命的樂趣,泛道德主義卻令人受苦。"

七十年代,他到印度遊學三年,但跟嬉皮士不同,起初不是去學佛禪修,而是為了美味的印度芒果。「爸爸在印度開藥廠,帶回來的芒果不同凡響。」在印度學會讓精神和身體得到和諧。「這助我解開兒時認為身體是罪惡的糾結。」自言篤信達爾文進化論,人在他心裏早已取代神。「吃草的牛都比人更懂得生命的樂趣,泛道德主義卻令人受苦。」在印度,火車乘客坐在車頂或抓住門邊穿州過省;露宿者早上穿白色長衣,晚上便脫下當被鋪。「他們屈縮成一團,外衣完全遮蓋身體,我便明白人類會改變身體形態去適應空間,是一種互動,其他人應尊重。」他認為人類應有尊嚴,因而創作出人生首件雕塑,將露宿者的情景呈現,名為First Plastic Works。「這是我的創作基礎,自此探討身體與空間的關係。」1974年便回到英國讀藝術,開始創作人體雕塑,從空洞的展覽室、倫敦和紐約的大街,及至用直升機空降百座雕像Horizon Field於奧地利阿爾卑斯山。他說:「現在的作品比從前更直接,像是胚胎般的屈縮形體,似在沉思反省,隨着空間不斷擴張自己。人與空間,就像一個小提琴和小提琴盒的相依相承關係。」雖起用冷冰冰的物料,說的是冷冰冰的論述,目的只是想引起大家反思自己與城市、與地球的關係,透過藝術去體現人們追求自由的尊嚴。他憑努力打響名堂,獲邀到各地展出大型作品。而遺憾的是,那位生平愛畫不愛雕塑的父親,還未看見他獲獎成名就過世。

雕塑巡禮

荷蘭 Exposure 2010

關注全球暖化,透過26米高的靜默雕塑與海浪作對比,反思人類和地球的關係。

中國 亞洲土地2002-2004

在廣州、北京、上海、重慶巡展,與廣州市民創作的小泥人一同展出,關注中國人權。

巴西 Still Being 2012

擺放於大廈頂的人像,鼓勵市民關注自己城市。同系列Event Horizon亦曾於紐約、荷蘭和倫敦展出。

英國 Another Time 2009

擺放牛津大學Exeter 學院屋頂,深受學生歡迎,成為當地觀光名勝。

英國 Angel of The North 1998

高20米、長着54米機翼的人像,喚醒人類從工業走到資訊科技世代的艱辛。

英國 Quantum Cloud 1999年

於倫敦展出的30米高雕塑,以穿透視覺效果讓人想像人體沒有皮膚。

香港 Form 2013

以方塊砌成蹲下來的人體。

香港 Murmur 2014

人體從方塊蛻變至最後餘下一個空框。

香港 Another Time XVII 2012

很多記者都沒留意畫廊外兩座大廈中間的後巷,還吊了一個雕塑。

「香港:狀態與狀況 2014」

日期:即日至2014年5月3日
地點:中環香港白立方畫廊
http://www.whitecub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