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的想像(台灣資深傳媒人 楊泰興) - 楊泰興

對台灣的想像
(台灣資深傳媒人 楊泰興) - 楊泰興

反服貿讓香港人看到了台灣人的血性。而在此之前,港人對台灣的想像,多是溫柔而美好的,早前的「移民台灣熱潮」就是例證。
一地媒體之呈現,是一地社會反射的鏡相,此鏡相是實像還是幻想?在「港人瘋狂移民台灣」這個議題上,恐怕答案是後者,這個議題在港台被熱炒,看看出爐的官方年度數據竟然離譜的不符合,在兩地成熟的媒體環境之下成為有趣現象。事出必有因,我們可以問的是,這映射的是怎樣的「真實港台人心圖像」?
港台官方在去年下半年曾出面澄清,卻無礙媒體報道繼續發燒。台灣移民署公佈的年度統計數據顯示,港澳移民台灣的人數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這幾年移民台灣的人數穩定維持在六、七百人上下,絕對人數上是不足觀,而2011年540人,2012年達到近年最高𥧌711人,新聞熱炒的2013年反而下跌到640人,產生詭異的背離事實情形。
一個巴掌拍不響,這波起於香港媒體「鏗鏘集」、「十八樓C座」的報道熱潮,能持續燃燒是靠着台灣媒體的接棒,在香港熱烈的主因坊間討論甚多,大多都歸結媒體透過「他人之酒,澆自心之塊壘」。港媒透過描寫台灣的對照來討論香港難以突破的困境,這包括了民主化遲緩、樓價飆漲、新聞自由倒退、陸人「惡紫奪朱」侵擾了港人生活空間等等。
台灣媒體熱炒這個議題,呈現出來怎樣的台人心理圖像呢?其實這個很有意思,ㄧ直以來台灣最好賣的兩種新聞議題是「台灣競爭力落後的焦慮」與「台灣之光」,這皆由於長期以來的殖民背景,與當前尷尬的國際處境,台灣嚴重欠缺自信心。怕被淘汰,而稍有肯定就心中竊喜。
只要台人、台裔、台灣相關團體在國際上有出色的表現,讓外人(特別具有經濟或者文化優勢的外人)所肯定,這樣的榮耀往往可以出口轉內銷,颳起報道熱潮,名利隨之至,台灣媒體美其名「台灣之光」。其實這樣的情形,各國都有,但台灣這種期待外人關愛眼神的程度特別厲害。
但這與中國那種民族主義式的熱情有着微妙不同,中國式往往強調的是「爭取民族尊嚴」、「擊敗世仇」的強烈情緒,台式的只要有肯定就好,是歡樂的、消費的、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輸贏不是最後的重點,只要能被強勢者認可就夠了。
這樣的心理需求也常常被外界巧妙利用,例如台灣知名麵包師傅吳寶春跑到法國參加一個廠商私辦的麵包大賽奪得所謂的「世界冠軍」,有美食王國法國認可,吳寶春回國後名利雙收,撈得盤滿缽滿。
最近在港台都熱映的電影《KANO》也呼應了這樣情緒,裏面最振奮人心的場景,就是一支雜牌高中棒球隊─嘉農在1931年奇蹟式打入日本全國甲子園大賽總決賽,在一面倒的賽局中堅持比賽,全場大喊「天下嘉農」;來自棒球先進國以及殖民母國日本觀眾對台灣球隊的認可,讓台灣觀眾感覺十分良好,熱血沸騰。
回到港人移民台灣的故事,既然有所本(香港媒體先報道),香港在台人眼裏傳統上是經濟跟文化優勢地區,是華人社會西化的領導者,那裏居然會有不少人想搬來台灣,豈能不沾沾自喜?
兩地媒體各有懷抱,利用這個議題一搭一唱,合唱出一場「移民台灣熱」的假議題,滿足了兩地人民的消費新聞的需要,真實與否反而不那麼重要了。
若回到真實數據上,比較值得關注的有:第一、港澳觀光客連續兩年破百萬,年增率達16%,八年來翻了1.7倍。其次,兩地就學交流大增,一方面台灣一流學子為了爭取國際化機會,赴港就學數目大增。
其次,台灣的大學供過於求,錄取率早破百分之一百(有其他錄取管道),台學費便宜只有香港的四分之一,技職教育又與香港互補,香港來台學子數目大增(來台居留港澳人士,連續三年都增加千人上下,2013年達4,624人)是意料之中。
台灣上月更修法放寬港、澳僑生在台定居條件,未來畢業港生在台灣定居將會更容易。兩地淺層(觀光)與深層(就學、就業)的交流都大幅增加,會產生甚麼有趣的化學作用,值得關注。

楊泰興
台灣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