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前,BBC中文網刊出作者呂意的文章《台灣太陽花和香港豆腐花》,將台灣這次反服貿運動的強而有力比對香港人面對政改的無力感,文末說:「看看佔領中環還沒發生,便已經出現的種種質疑和看淡,香港人的抗爭能力是豆腐花,輕輕一拍,已經碎掉。」這樣的結語實在值得香港人反省和深思。
台灣的兩岸服貿協定,雖然在社會議論多時,但佔領立法院來得快來得急,政府猝不及防,更喚起社會廣泛響應,迫使馬政府作出讓步,儘管還未肯退出服貿,但近日限制陸客訪台人數,沒有再增加,意味着在可見將來,對推展兩岸關係會趨於謹慎。中共對台「以經促政」的步伐即使不打住大概也要慢下來也。
香港人對台灣的民主化,有一種既浪漫又羨慕的感情。過去每逢台灣大選,都引動許多香港人前往觀看,台灣街頭的香港人「渴望自己可以投票選總統的眼神幾近人人一致」,「就算台灣人當年如何不滿陳水扁,今天如何不滿馬英九,不少香港人總會幽幽地說:『最起碼他是你們選出來的吧』。」這次太陽花運動,也引起香港很大關注,許多政界人士前去觀察和打氣。香港人對太陽花的支持主軸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一個香港人身掛紙板,上寫:「我是香港人,請台灣踏在我們的屍體上,想你們的路」,是香港許多人對自己處境既無奈卻要警惕台灣的呼聲。
香港人不想台灣出現另一個被大陸政經社攻陷的香港,但對於香港面臨的爭取真普選卻不熱衷,尤其是呼喚了一年多的佔中爭普選運動,越見質疑和看淡。也許如呂意所說:「港人在浪漫化台灣民主的同時,卻忘記了自己的力量」。
佔中運動曾經找過並還想邀請台灣社運人士來港交流,但其實毋須交流,從已知現象就會看到何以一個是太陽花而另一個有點像豆腐花了。
太陽花運動完全由網民發動糾集,沒有政黨參與。民進黨頭頭儘管在運動發起後也去聲援,但卻被在場學生冷待,學生矛頭固然針對主政的國民黨,但對民進黨也沒有甚麼好感。因為「黨」字就由「尚黑」合成。香港的佔中,開始時何俊仁也說,政黨推動佔中有包袱,故須超越黨派利益,以私人身份參與最好,但一年後民主黨卻單獨宣誓佔中,昨天戴耀廷文章也表示佔中「由原屬溫和泛民中人來組織帶領」了。
有關太陽花運動的許多文章顯示,運動反映的社會主流意識,是台灣人愛護自己家園甚於眼前的經濟利益,儘管服貿是否真正帶給台灣多數人的經濟利益還是未知數。台灣實現民主化,是靠人民熱愛本土、立足於本土而爭取得來的。香港由於歷史原因加上現實政治的考慮,溫和民主派大都有中國情意結。他們一方面支援大陸人維權和爭民主,認為中國有民主香港才會有民主,另方面又把香港民主寄望在中共的恩賜上。對於香港本土權益被侵害引起的抗爭,他們大都袖手旁觀。他們支持來港一年的新移民可以領取綜援。立法會本土派提出「港人優先」的動議,遭大部份泛民議員和建制派聯手否決,22名泛民議員開記者會,提出「反歧視、反分化、反排外」口號,譴責本土派議員將中港矛盾歸咎大陸人和新移民。這些排斥本土、尋求恩賜民主的觀念和做法,本質上是非民主的,無法凝聚民眾參與抗爭是很自然的事。
台灣的傳媒,除《台蘋》之外,幾乎全都藍綠各自歸邊,故太陽花運動籌款刊政治廣告,也只選《台蘋》和《紐約時報》。只不過,台灣主導社會意識的並非傳媒而是網絡世界。香港主流媒體與網絡世界的社會意識脫節也與台灣相同。不同的是,太陽花運動不理主流媒體的自說自話,年輕的運動主導者本身就掌握網絡和體現社會意識;而香港主流政商界包括主導爭民主的泛民中人只重視主流媒體,倘若他們能多看網絡,包括刊登他們的消息和文章的網民留言,就知道民情不在標榜民主而反本土的一邊。
太陽花運動抓住立法院的強行過關,立即發動,瞬即聚集成事。佔中提出時,被認為是符合溫和激進兩派路數、應合時勢因而一度廣獲支持,但一再商討、演練,又流於書生論政,在佔與不佔間舉棋不定,未能一鼓作氣,於是呈再衰(希望不致三竭)之勢。
發起佔中以及積極參與的多數人是關心香港民主發展的。比照太陽花,香港爭民主是否有點豆腐花呢?當然,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某些從政人士的表現,而是香港整個社會還遠沒有台灣那樣,具強烈的守護本土意識。如果這個家園沒有多少人真正去愛護,那麼從政者有自己的打算就不奇怪了。(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