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滬之行將帶來甚麼?(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訪滬之行將帶來甚麼?
(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全體立法會議員獲邀到上海考察,所有建制派議員應邀,泛民出席人數成疑。北京主動出手,自然有其盤算。泛民打算藉訪滬與京官商討政改,北京不談行程,表示多位身份顯赫的大人物都會現身,王光亞、李飛、張曉明都會露面,誠意十足。若果泛民斷言拒絕,就會變成泛民不願就政改問題與北京溝通。屆時政改不成,拉倒重來,北京大可以把責任推卸到泛民身上。若果泛民應邀出席,單獨會面成真,又恐惹「密室談判」之疑。屆時不論政改結果如何,除非「真普選」承諾兌現,泛民出賣港人的印象,將會「水洗都唔清」。此一設局,北京機關算盡,可惜千算萬算,偏偏選錯對象。
2017普選行政長官的問題,北京最需要說服的,不是泛民,而是香港人。即使北京設局令到泛民「含淚投票」,逼着承認一個有篩選的「假普選」,都不等於香港人會接受。
北京一直認為香港的亂局,是由泛民和「外部勢力」引起,只看見水面上的浮冰,沒有意識到水底下的黑影。「亂源」不是因泛民而起,而因政府施政失當但死不認錯而起。看11年前的7.1,為甚麼會有這麼多人上街?特區政府為保北京面子,刻意隱瞞疫情,導致SARS爆發,再加上23條立法迫在眉睫,方使數以十萬計的香港人走上街頭。即使當年的7.1,泛民消失,民間對政府的不滿都不會消失。
與北京錯判「亂源」相反,泛民在香港過去十多年的角色,一直充當着特區政府和普遍港人間之橋樑,把香港人的意願帶入議會,並傳達到政府的耳中。換言之,泛民一直做的工作,是「維穩」。如果政府有重視、正視這些被評為「反對派」的聲音,並且以相應的行動去回應,民間對政府的不滿自然會減少。
有正路不走,有民意不聽,偏要猜度背後的意思。泛民的議員向你表達市民的不滿,你偏要說成背後有其他勢力干預。鍾庭耀做民調、學術研究,幫你「探熱」,你偏要說成有政治考量,質疑調查不公正、不科學。示威者舉龍獅旗、香港旗,單純想緬懷英治時期的光輝歲月,和表達對特區政府的不滿,你偏要說示威者要搞港獨、分裂國家、犯23條,結果對藍色旗海的批評逼出真正的港獨。
民意始終如一,已經非常清楚,大部份港人表明,公民提名不可或缺,公民提名就是底線。北京想要篩選,不要公民提名,應該說服的對象,不是泛民議員,而是所有有權在香港投票的香港人。設錯局,選錯談判對象,陷泛民於不義,只會重蹈批評藍色旗海的覆轍。
泛民在香港,不是「反對派」,最少不是「逢政府必反」。對社會有利的議案,即使是由建制派議員提出,經過商討後,都不可能逆民意而行,投下反對票,否則就要承擔起政治後果。建制派大不同,即使議案對社會不利,都可以在關鍵時刻變臉,「轉軚」支持特區政府,而毋須擔心下屆選舉會失去幾多票,因為他們的議席是「配票」得來的。所以普遍香港人選舉時都會投票予泛民,期望他們成為代議士後,可以繼續發言,甚至制衡立法會中的建制派。
就是這一絲的「希望」,相信「和理非非」有效,相信訴求會得到正視,相信代議政制依然有效,社會才會這麼平穩。不過,這些年來,反覆從希望、絕望中來回,如果對不公不義尚未麻木,都會看出香港正向着一個錯誤的方向前進,而今日的政制中,香港人根本無辦法改變軚盤的方向。訪滬之行加速港人理解目前狀況,不會再將高唱《自由花》當成「階段性勝利」,採取更激烈的手段進行抗爭,將會成為常態。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