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主席:曾經維海難為水 - 盧先亞

好不主席:曾經維海難為水 - 盧先亞

外國商業夥伴到港,美其名是拜訪,實際上又不就是為了一年一度的「欖7」。他力邀我一齊盡喪,我自藉詞推卻,惟地主之誼點都要一盡。猶幸他對英殖歷史也蠻有興趣,所以上山頂,看風景:這裏是香港最早的薄扶林水塘,1863年建成,供水 「維多利亞城」,對岸那邊是三不管的九龍城,附近現是另一座城,不日上演「水舞間」……我開始亂噏。然那刻心裏倒真的念着「曾經維海難為水」。
1957年,香港首創利用海水沖廁,至今香港市區是少有以鹹水沖廁的城市,只有郊區、離島用淡水沖廁。雖然鹹水會導致水泵設施較易銹蝕,惟可大量節省用水。不是我們的環保意識有多前衞,而是香港人,過往最怕冇水,亦好驚制水。由第一個的薄扶林水塘,儲水23萬立方米,到1968年,全球首個於海中興建的水庫「船灣淡水湖」落成,儲水量已達2.3億立方米。1978年,海中更大的「萬宜水庫」建成,2.8億立方米的儲水量,數字同樣千倍增加。不過都係唔夠水,所以要買東江水。咁,就「背靠祖國」了。

供水肯定有政治考慮

其實40年前還有海水化淡廠,1975年投入運作,年產8,000萬立方米淡水,其時世界領先。據我認識有位當年且是進步青年的學兄所述,他念的愛國左校就是灌輸中小學生話整件事係「英國佬整毒水」的陰謀喎。我唔敢笑,因為學兄真的信了!不過早年蒸餾技術,化淡成本確實高,因此1982年就停產。然事隔多年,今時今日財政司曾司長卻在其網誌大談《海水化淡》:如政府採納建議引用新的逆滲透膜技術,化淡成本將大降95%。每立方米海水化淡生產成本,將由當時的35元降至現時的12元,好「抵飲」咁話喎。
那麼和東江水比較又如何?如果按近年香港的實際輸入,即係要減除未有盡用但都要包底的水量計,現時東江水的成本每立方米大約盛惠四個半,不過按照多份媒體曾作的估算,若將本港另要承擔的過濾和處理費用亦計在內,供水成本已達每立方米約7、8港元。事實上,若然原水質差,過濾成本且會大增,另外,當中尚未將建設輸水管道等工程的固定開支投放一併計算。表面上,兩者成本仍有差距,不過曾司長向以守財吝嗇見稱,如今竟說「抵飲」,點到我唔信。
至於司長的老細則一直推崇新加坡,不知會否效法該國政府推行「新生水」?其實就是「循環再造水」,再直接啲即係「污水再造」。不過當地現亦只限用於清潔及「淋花」,始終「污水再造」心理上難以「入口」,即使按新加坡「再生水」的化學標準,可合食用的衞生標準,正如內地也有官方學者公開表示,「地溝油」的基本成份其實可以安心食用!
這幾天香港市區超密集的降雨量,引發各處奇景後,最後只有排作去水、污水。若要另行收集作為用水,還有衞生及接駁渠道的困難。反而大廈設雨水儲水箱,收集用作洗地清潔園藝灌溉,郊區村屋則蓄水沖廁,現實更加可行。如要扭轉現時香港「買水」、「食自己」的8:2之比,說實話已然不容易,需要堅實的規劃工程和不一樣的成本思維。供水,就如「服貿」,豈只是成本經濟考慮,絕對,肯肯定,是政治戰略考慮。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