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施明德發起紅衫軍「反貪倒扁運動」,惟個人觀察「倒扁」是其運動目標,「反貪」只是陪襯。運動過程中,激化對扁的仇恨,甚至領導人常有羞辱阿扁及其家人的言論,違背了非暴力抗爭「旨在制度或政策的改革,不應激起對人的仇恨」原則。
群眾運動必須一鼓作氣,拖長則再而衰三而竭,使師老兵疲民氣渙散,導致運動失敗。當時我提出建議——宣告兩周內決戰,拆除警方佈置的鐵絲網,四面進逼總統府;密集訓練民眾「積極非暴力抗爭」行動要領,如何挺住水柱、催淚彈和警棍攻擊,聚合數十萬民眾,讓警力無法以抬人方式驅離群眾,紓解府方壓力;同時積極號召並組織民眾罷工罷市,公務員及教師以集體請假來罷工,游說工會及企業界支持。如此可造成巨大壓力,迫使阿扁道歉,放棄特權接受司法調查及國會通過「反貪六法」,運動成功機率可期。
然而施先生堅持拖到雙十節,認為可讓扁在國際上出醜,似意在展現「扁施對決」態勢。由於拖長延宕一個多月,每天在現場搞嘉年華會,眼見民氣逐日消退,施先生才發動「遍地開花」行動,反而激怒南部民進黨支持者反擊,發生了多起流血事件,妨礙「促成民進黨反省,與扁劃清界線,爭取綠營有力人士」策略;之後又大搞「罷免部份民進黨立委」,但聯署者寥寥無幾,反傷士氣。
雙十節決戰日,雖有數十萬群眾相挺,但範圍廣闊無法有效包圍,無法如預期的要求民眾堅持靜坐原地不走。沒有積極行動,何能滿足群眾期望而宣佈解散?我建議癱瘓忠孝東路火車站前交通樞紐,進行長期抗爭,製造更強大壓力,迫使國會通過「反貪六法」,作為紅衫軍運動漂亮的結束。但施先生接過馬英九電話後,隨即宣告讓出一邊馬路。堅持死守陣地不服從、不退讓的少數民眾因此被警力驅離。
佔領首都交通樞紐,癱瘓交通行動失敗後,民眾怒氣反撲至首腦施先生,運動不成,施先生反背負罵名。狗尾續貂般的後續無力,紅衫軍光彩瞬間黯然消退。
以上老人說故事,僅供3.18學運領導人參考。
(以上為原文完整版,部份文章發表於台灣自由時報)
簡錫堦
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