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原來已經十一年。
十一年前疫潮淹沒我城的愚人節這天,張國榮給香港人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他由中環文華東方酒店一躍而下,頭也不回,告別了世界。
那一年,香港發生了很多事情,口罩蓋不住我們的眼淚、恐懼和憤怒。但當時我們還不知道,疫潮終會過去,傷痛終會淡忘,那個年代的香港,也終將逝去。
張國榮屬於神采飛揚、天真爛漫的那個香港,是他看見狗仔隊鏡頭,會刻意拖着唐鶴德的手,昂首闊步的那個香港;是他穿着紅色高跟鞋,懶理世俗閒言,在台上顛倒眾生的那個香港。
那個香港卻已經逝去。十一年來,香港經歷了許多:CEPA、自由行、普選落空、特首換了曾蔭權再換成梁振英、反國教、港視被拒發牌、「驅蝗」。千帆過盡,此刻大家都在說,香港不再是熟悉的香港,連電影的宣傳口號,也用上「還我香港」。原來,我們失去了哥哥,也失落了那個香港。
哥哥死忌前夕,碰巧吳靄儀在《明報》的專欄撰文,寫文華東方原本的英文告示都加了中文,卻只用簡體字,升降機指示牌上的「文華廳」,變成「文华厅」,吳認為即使內地客增加,文華也應繁簡並用,「文華對於我們這一代的香港人別具意義,少不免另眼相看。對香港有感情的人 ,自然樂於與人分享,敝帚自珍,介紹每一處都是充滿自豪感,我們只是不願見原有的特色風貌,由分享變成消失。」
文華東方昨日解釋,並非忽略本地客人,過去指示牌只有英文,因為相信香港人的英語能力可以理解,現擔心內地客人看不懂而配上中文,但指示牌的空間有限,所以只加簡體字;對於客人的關注,酒店會審慎研究是否加回繁體字。
文華東方的回應很有五星級酒店的「從善如流」。但失去了的就是失去了,哥哥如是,香港如是。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