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打工仔工時長兼壓力大,還要跑數「meet quota」,隨時因過度疲倦及睡眠不足,患上俗稱夢遊的睡遊症(Sleep walking)。曾有年輕金融產品銷售員在睡眠期間,出現反常行為,突然起身走入廚房吃餅乾及咬煙灰缸,原來他因為持續銷售額不達標,導致壓力大而出現睡遊,精神科醫生擔心隨着港人生活及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成人患者數字會上升。
記者:陳沛冰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李永堅醫生表示,睡眠期間腦部應處於完全靜止狀態,但部份人腦部控制睡眠與清醒交替的地方出問題,「腦部某啲地方活躍咗,唔應該醒嘅時候醒咗」,因而出現睡遊症。他指出,睡遊症其實與發夢無關,故俗稱為夢遊其實並不貼切。
成年人患睡遊症的高危因素包括遺傳、壓力大、過度疲倦、睡眠不足、服用過量安眠藥等精神科藥物、患腦癇症或腦瘤等。他表示,近期有一名30多歲,任職金融產品銷售員的男病人求診,因市道不好及欠缺人際網絡而「跑唔夠數」,遭上司警告或會被解僱,飽受壓力下開始睡眠時出現怪異行為。
安眠藥增患病風險
「佢女朋友話佢瞓着一、兩個鐘後會起身,眼光光行出走廊,之後再返床瞓,又試過去廚房食餅乾,仲咬咗煙灰缸一啖,食唔到就放低」,他說,男患者的問題持續一個月,求診後相信是因為壓力大,非常疲倦,但又不能入睡,在睡眠不足下,罹患睡遊症。患者初期從藥房購買安眠藥服用,反令病情加劇。患者確診後要放假減壓,改善睡眠質素,獲處方鎮靜劑,睡遊症逐步消退。
他指出,成年人睡遊症發生於深層睡眠的時段,是人入睡後首三分之一時間,「病人瞓得好冧同無發夢」。過量服食安眠藥延長深層睡眠時段,增加出現睡遊症風險。
常見落床「搵嘢食」
成年人睡遊時會「眼光光、戇居居」,做平時常做的簡單行為,「常見起一起身再瞓低,落床行出走廊,或者去搵嘢食,食得就食,唔食得都食,或者打開門窗」。但他表示,由於病發時不會做大動作,通常沒有危險。一般每次持續一至十分鐘,部份人會長達一小時。外國研究顯示成年人一年病發率約4%,港人工時長及壓力大,部份人睡眠質素欠佳而自行服用安眠藥,他擔心患病人數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