鬚鯨屍研製骨骼標本

鬚鯨屍研製骨骼標本

【本報訊】上周六懷疑在外海死亡後、漂浮至西貢紅石門石灘的鬚鯨屍體,經專家剖屍及割取樣本化驗後,昨日仍未移走。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發言人稱,由於今次發現的鯨魚十分罕見,正與漁護署商討及尋找外國、本地相關機構,研究能否將鯨魚製成骨骼標本,否則會當一般動物屍體處理,轉交食環署跟進;食環署指現正跟進事件,稍後會決定如何處理鯨屍。

鬚鯨罕見,專家認為當局應盡力予以保存。資料圖片

水浸法需時3個月

其實本港現存的鯨魚標本絕無僅有,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稱,現時只有1955年在維港發現的長鬚鯨被製成骨骼標本,現放置於港島石澳鶴嘴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對開露天位置。
至於2003年在西貢鹹田灣附近擱淺身亡的小抹香鯨,最初漁護署亦有意將其製成骨骼標本,惟最終並未成事。洪家耀表示,今次的鬚鯨既罕見且巨型,認為當局應盡力予以保存,倡作展覽或學術用途。
製作骨骼標本的程序繁複,香港海洋公園外籍總館長魏偉寶表示,目前主要有土葬及水浸兩種方法,大多傾向後者;水浸必須先將肉去除,然後將骨骼放入網中固定,再放入海水中浸泡,令海洋生物將骨骼剩餘的油脂吃掉,並經海水沖刷,約數星期後將骨骼撈起,再用溫水及含氯氣的清潔劑清洗,放於陽光下曬乾,然後交由專業人士重砌骨骼,整個過程約2、3個月。
魏偉寶續稱,若難以去肉才會選擇土葬,因為土葬令屍體完全腐化成骨至少需時兩年,比水浸方法時間長很多;至於為何不保留全屍,他指完整保存巨型鯨屍,需動用大量防腐液,加上今次發現的鯨屍已腐爛不堪,屍身並不完整,故大多傾向製作骨骼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