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翻譯通」助社會融和

南亞「翻譯通」助社會融和

【記者王家文報道】印度人Ukani 25年前來港時幸得丈夫的友人幫忙繙譯,才能解決生活上各種問題;同鄉Sunita在港產子時,護士竟找她幫忙,臨時替南亞裔病人作繙譯。多年後二人在社會企業兼職傳譯員,為少數族裔充當溝通橋樑,解決他們的言語障礙,助他們融入社區,「賺錢其次,幫助別人才是最大滿足」。

社企創業首年有盈利

她們現時為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轄下社企「香港翻譯通服務」任兼職傳譯員,不時要到醫院替少數族裔病人繙譯。Ukani在印度做護士,來港後做了10年幼稚園教師,退休後經朋友介紹當上傳譯員。Sunita則在印度的國際學校任教師,懂孟加拉語、烏都語和印地語。她們最樂見為病人解決溝通問題,得到適當的診治。
社企「香港翻譯通服務」於2010年成立,為醫院及各公私營機構提供電話及現場傳譯服務,包括馬拉語、旁遮普語和亞拉伯語等,現有約80名傳譯員,包括一名全職及三名兼職員工,其餘則均按每件工作計算薪金,時薪由130至250元不等。營運經理蔡偉熙表示,繙譯服務需求殷切,平均每月有400多宗生意,創業首年已有盈利,翌年盈利更翻三倍,近年也有50%增幅。
該中心署理總幹事陳清華表示,社企位處的葵青區有4,000多名巴基斯坦和尼泊爾人,傳譯員大多從區內物色,平均有高級文憑教育程度,前首席傳譯員更擁有博士學歷,其後被入境處以三倍人工挖角,接任的首席傳譯員則是醫生。他表示有意申請「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以加強專業培訓和宣傳。

全港社企較去年增13%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去年底訪問了102間社企,73%稱有意申請社創基金,並認為基金應先處理貧窮家庭生活需要、長者照顧和醫療服務等問題。截至去年底,全港有457間社企,較前年上升13%,主要經營飲食、環保回收及教育培訓等,另有26間社企結業或重組。社聯政策研究及倡議業務總監黃健偉說,近年社企趨向高增值行業,並針對社會需求提供支援,以助解決扶貧、安老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