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立法院佔領與行政院喋血事件後,台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終於召開記者會回應學生訴求。不過,記者會的內容避重就輕、以虛擊實,旋即引發學生再度反彈,遂有3.30黑衫軍大遊行。這些搞來搞去的政治攻防,根本沒有點出重心。事實是,真相只有一個,服貿不只一個。
2012年,16個所謂服務業摯友(Real Good Friends of Services)成員,在日內瓦召開了為期兩天的會議,其中也包括台灣,討論主題是關於WTO多哈回合觸礁後,一些國家仍在進行的「複邊服務貿易協定(Plurilateral Services Agreement, PSA)」(後更名為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 TiSA)談判。加入這份「世界服貿」的談判,彰示着台灣並沒有在國際貿易的舞台上缺席,而是更積極參與。
不過,2013年中國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接受媒體訪問時,批判台灣為了意識形態「故步自封」,雖然台灣正在談TiSA,但「大陸也要參加了」。他強調TiSA將包含所有在WTO承諾的服務業開放,「如果台灣做不到對大陸開放,那麼只能選擇退出,退出的話,則多數國家服務業不會對台灣開放,台灣只能被邊緣化」。
這席話有些正確,有些卻是強詞奪理。正確的是,世界(或者說霸權)正在逼迫各國全球化。在這浪潮中,有財團會得利,也有許多小店會消失;各國政府依程度大小視為是正常市場運作或偶爾失靈,但總算都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匍匐前進。台灣保護主義高漲,這些年來勉強還能維持現狀,但少了併購產生的大集團,所謂的「競爭力」也因此衰退。
論者或以加入服貿可提升台灣競爭力為支持理由。若以此角度出發,台灣正在嘗試加入前述的「世界服貿」中,而毋須中國同意,同樣可以達到對世界開放的效果。換言之,馬政府只為了加速兩岸經濟統合,滿足對於北京的政治承諾,卻不敢明確的告訴台灣,其戰略是以中國為重心再試圖走向世界。
另一方面,眾所皆知TiSA與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關係協議(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TTI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是奧巴馬政府當下的對外經貿施政重心,乃是維護美國領導地位的三支箭。這三支箭看來會架空WTO體系,重塑國際貿易的遊戲規則。
對中國來說,這三支箭更是如芒刺在背。因此,中國也在思索反制之道,例如上海自貿區即是企圖突破TPP的「圍堵」。但對於TiSA,正如陳德銘所言,中國卻是興致盎然,亟欲加入談判。中國已於2013年9月正式表示希望參與TiSA,目前各成員國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最終同意權還是掌握在美國手中,而美國於該年10月提出了加入的五個條件,中國已明確拒絕,雙方仍在角力,何來陳德銘所說的台灣「邊緣化」結果?
有趣的是,在2013年10月的WTO服務貿易理事會(Council on Trade in Services, CTS)上,中國提出請求,希望TiSA談判成員加快考慮讓中國加入。中國代表也認為TiSA是在WTO外秘密進行談判,因此談判應該增加透明度,同時還強調,「TiSA談判成員在多個場合都強調了談判的開放和包容性本質」,這顯然是呼應上述日內瓦談判結束後,主人翁之一的澳洲代表團大使Tim Yeend曾表示:「任何推動進一步服務業自由化的方法,都是未來達成多邊結果的基石;因此,應採取包容的態度以實現可信和廣泛參與,並保持透明化」,而歐盟和美國代表也都贊成開放、多邊參與和透明化的措施。
對中國來說,多邊、透明、開放是參與TiSA的要求,因為TiSA是國際條約,秘密談判恐會傷害國家利益,更不易在談判中以內政為由討價還價;但在ECFA下的服貿,卻只要國共兩黨的白手套秘密談判、私相授受即可。
道理很簡單,ECFA與相關協議只是一國內部事務,更被視為是一種恩賜(就像中國人認為香港靠自由行賺走大筆鈔票),何須「立法院(會)」監督?更有甚者,香港亦為TiSA談判方,一旦協定成立,中國可以援引香港版服貿,即CEPA補充協議10,在某種程度上享受談判成果。但中國仍渴望直接加入,除了本身利益考量之外,更不樂見有任何國際協定接納「中華台北」,卻排除真正的中國。
徐子軒
澳洲蒙納許大學
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