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央企實驗室 - 丘亦生

金融雲端:央企實驗室 - 丘亦生

中信集團取道注資中信泰富(267)變相上市,事成後市值將大躍進,隨時是另一隻和黃(013),我見內地媒體開始將兩者作比較,更隱隱然有取而代之的意味。雖然我覺得,中信與和黃根本是不同品種的企業,但由於中信集團將連中信泰富的恒指成份股地位都會照單全收,故此不少港人還是要被動增持在恒指比重大增的中信集團。

市值大 佔恒指比重增

中信集團今次注資兼把總部遷冊香港,被視為習李政府下的國企改革再啟動,但實際操作,可能只是把2006年後沒有再批准的紅籌上市重開綠燈。不過,由於涉及注資規模近3,000億港元,日後市值很可能超越長實(001)及銀娛(027),中信集團在恒指的比重,肯定會較中信泰富大增。
是次大動作被視為央企改革的先頭部隊,代表之後可能有更多央企效法,港股多了生意當然叫好,但對投資者來說又意味着甚麼?
現時在恒指中,已有不少份屬央企的成份股,我利用Webb-site.com的總回報(計入股價升值及股息因素)數據,統計了這些央企過去5年的複式總回報,原來只有11.3%,較所有成份股的平均總回報18%低出不少。
這些央企,普遍市值龐大,好像在恒指成份股中十大市值裏,央企便佔其四,但在總回報榜上卻剛好相反,只有昆侖能源(135)一隻上榜,國壽(2628)更加位列成份股總回報榜末,5年計入股息都要輸1.4%。又如工行(1398)雖然賺過3,000億港紙,但5年股價總共只升12%,遠遜恒生(0011)的61%及滙豐(0005)的90%。

央企有包袱 跟着政策走

這幾年恒指跑輸美股及不少股市,與幾隻央企如中移動、工行、建行、國壽等巨無霸表現乏善足陳,恐怕脫不了關係。
做得央企,當然蒙國策照顧,有特權及各種顯性或隱性補貼,但另一方面,又要背負不少的任務及包袱,股東回報很多時並不是首要考慮。
中央一吹雞,央企便要跟着政策主旋律走,借錢的放水,「走出去」的便要做海外收購,又或要根據中國外交的風向簽訂合同,這些決定多少是考證過回報及風險後出手,內裏的策略考慮,是基於公司自身,還是國策的要求?
那些年,一眾央企上市,都說要透過上市推動企業改革及管治,釋放生產力,但這場實驗已做了很多次,又有多少能突破自身的框框,把品牌及產品推向另一層次?香港打開門做生意,當然歡迎各式千億實驗,但恒指基金及盈富基金(2800)是很多人主動或被動的投資選擇,所以呼籲編製恒指的大佬不要來者不拒,令恒指被這些實驗的種種風險折騰,限制一下這些央企佔恒指的比重,保住這個代表港股Q嘜標誌的指數及散戶的荷包。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