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設計各有優劣揀跑鞋 勿厚此薄彼

鞋底設計各有優劣
揀跑鞋 勿厚此薄彼

【MONDAY FITNESS】
【本報訊】近年跑鞋款式推陳出新,除了講求輕巧的薄底鞋及五趾鞋外,亦有標榜可減輕膝部壓力和受傷風險的厚底鞋,究竟跑友在厚與薄之間應如何選擇?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助理講師李韋煜表示,不同鞋底厚度跑鞋的優劣與效用,暫未有準確的科學研究數據證實,建議輪流更換不同款式的跑鞋,進行交叉訓練以降低受傷風險。
記者:梁麗兒

他指出,新款跑鞋的賣點主要針對減少受傷和提高運動表現兩方面,其中厚底跑鞋原理,是將負責吸震的鞋中底(即鞋底與鞋內底之間的一層)加厚,增加吸震能力,以減輕膝部壓力。
至於五趾鞋或薄底跑鞋則相對較貼地,概念來自赤腳跑,即毋須穿着鞋子也自然跑得快,關鍵在於身體天生有避震功能,可透過自然改變跑姿,避免膝部承受太大壓力。赤腳跑的原理是腳前掌先落地,可令人跑步更快。但現代人穿鞋跑步,容易令腳踭先落地,增加膝痛或膝傷,故近年不少人鼓吹還原基本步,追求赤腳跑。
但他表示暫未有科學研究能證實跑鞋厚底或薄底較好。盧森堡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一項涉及300人的研究發現,鞋中底的軟硬度,對是否受傷關係不大。另有研究涉及450名專業跑手,比較普通跑鞋、五趾鞋及薄底鞋能否減少受傷,發現只有五趾鞋可改善跑姿,即多用前腳掌落地,料可減輕膝部壓力,但研究對三種鞋的受傷風險分析仍不全面。

長跑者宜交替穿着

既然沒有一款跑鞋具有壓倒性優勢,他建議,由於不同款式的跑鞋各有特色,長跑者最好有兩對不同款式的跑鞋交替使用,可減少經常使用一對跑鞋,帶來的肌肉勞損問題。
跑步的訓練模式也很重要,突然增加跑步強度及時間會提升受傷風險,他表示,訓練應循序漸進,例如新手若未適應,可先跑10分鐘,再步行10分鐘,避免一次過跑太多而受傷,可由每周跑一至兩次,每20分鐘一次,一個月後延長至每次跑25分鐘。同時做其他運動如打籃球、游水,可訓練不同肌肉,減少跑步引致的肌肉勞損。

揀鞋小貼士

1.跑鞋太輕,物料或容易變形,不適宜揀太輕的鞋
2.如跑山,要揀抓地能力較強的跑鞋,即鞋底要有較多凹凸紋路
3.扁平足人士宜揀物料不太軟身、鞋內側保護性較強的跑鞋
4.鞋中底不宜太硬或太重,穿着時感覺舒適更重要
5.試鞋時可嘗試跑步或跳躍
6.經一日長時間走路後,雙腳會較膨脹,故黃昏時試鞋最好
資料來源: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助理講師李韋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