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結束香港七人欖球賽,又係外國遊客及居港外籍人士瘋癲日子,可以講係cosplay加運動加啤酒之派對。
多年來看七人賽,我一直認為這是香港獨有的英聯邦運動會,七人欖球強隊如南非、澳洲、新西蘭、英格蘭、斐濟是英聯邦或前英聯邦成員,獲冠軍之國家旗幟大多有「米字旗」標誌。
七欖毅行者皆人性化
香港欖球總會2月時公佈七人賽賽事總監麥遜宜(Rod Mason),將成為稍後於格拉斯哥舉行的「英聯邦運動會2014」七人欖球比賽的賽事(營運)經理,而七人欖球是「英聯邦運動會」最受歡迎的競賽項目之一。
而麥遜宜的正職,並不是欖球總會僱員,他是警隊西九龍總區高級警司。可以說七人賽是一班居港外籍人士一步一步搞出來的國際級賽事。
至於另一越來越受本地人歡迎之大型體育活動是樂施毅行者,源於駐港英軍啹喀兵發起的一項步行籌款活動,首屆於1981年舉行,自此成為了香港最大規模體育籌款活動,由樂施會舉辦,每年籌得款項約佔該年籌款總額的15%。七人賽與毅行者最大相同之處是「人性化」,七人賽除了偶有裸跑外,大量醉醺醺之觀眾在看台走來走去,散場一邊唱歌一邊落加路連山,尤其玩得最癲狂聞名國際的「南看台」,也少有出亂子。麥遜宜強調他參與已有十多年,七人賽一直在運動與娛樂之間求取平衡,不斷調整。
至於毅行者也是有相當人性化安排,並非一味爭勝破紀錄。活動強調團隊合作外,也安排朋友家人作支援,打氣支持。
反觀另一體育盛事渣打馬拉松,從數字來看當然越來越成功,人數之多要天未光已分批出發,以往香港人較少往外地參加馬拉松,對渣馬批評也較少,但現在去倫敦、京都、波士頓跑的人多了,大家都領會過馬拉松活動人性化的一面,居民、親友可以沿途為跑手打氣,提供食物,開心猶如嘉年華會。
渣馬一味盲目追求參加人數,令活動失去趣味性,路線設計為求封路方便,大部份是公路無人地帶。
幸好今年有了一個新的十公里的街頭馬拉松活動,甚獲好評,我相信以本地香港體育界之因循苟且、落伍世襲、黑箱作業,渣馬是不會有任何改變,只盼望有一天,街馬會取而代之,成為真正代表這城巿的「香港馬拉松」,猶如香港七人欖球賽。
至於田競總會,就由得他們吧,本地體育界乃中式醬缸政治,背後利益錯綜複雜,試問誰可改變。
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