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靈魂相近?(獨立評論員 長平) - 長平

中法靈魂相近?
(獨立評論員 長平) - 長平

在去年5月出版的一期《經濟學人》封面上,習近平穿上了乾隆皇帝的龍袍。該雜誌的文章說,「習先生強調民族偉大復興,令黨的領導向十八世紀清廷看齊,像乾隆那樣讓西方使節卑躬屈膝。」
在習近平這趟訪問歐洲的過程中,新華社、《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基本按照這樣一種思路,過足了嘴癮。從這些官方喉舌斷章取義的外媒報道和評論摘錄中,我們看到了「大國崛起」的「中國外交夢」:挾持經濟實力在西方威風八面,生死予奪,備享殊榮;那些曾經對中國人權問題不滿意的政客們或者低頭認錯,或者躲躲閃閃。
《環球時報》報道說,《法蘭克福彙報》評論中寫道,「友誼是建立在尊重、信任和寬容之上,德國應該對制度不同的中國給予尊重」。事實上,這篇評論說的是,「如果中國希望其對事情的看法能獲得『尊重』,就必須也尊重對方的想法。德國方面的『核心利益』包括重視人權,包括法治和民主」。這是針對習近平在該報上發表署名文章要求互相尊重及照顧彼此核心利益的回應。
《環球時報》沒有轉載《南德意志報》同一天發表的評論〈跌入最黑暗的時代〉。該評論說「人們並不會羡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他的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堆積如山」,「習近平及共產黨對於那些能鏟除萬惡根源的系統改革充滿畏懼,尤其是獨立的媒體和獨立司法……在押的維權人士曹順利,兩周前因當局拒絕給與其醫藥照顧而死亡,這使中國跌入最黑暗的時代。」
中國官媒最得意的是習近平的法國之旅,大肆宣揚法國人小心翼翼、「傾其所有」以博習近平之歡心。儘管前任江澤民、胡錦濤赴訪都在榮軍院受到接待,但是習近平此行中「在榮軍院舉行歡迎儀式是法國政府歡迎來訪的外國國家元首的最高禮遇」仍被重點強調。中法兩國被描述成「復興夢想相通、『靈魂相近』,政治、文化『相似相容』,在不少領域共識頗多」,「中法雖政治制度不同,但『政治價值具共同性』」。在此基礎之上,習近平的訪問更讓兩國關係進入「高鐵時代」。
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些官方媒體自吹自擂近乎笑話的報道背後,中國的確成為歐洲越來越重要的外交夥伴。尤其在經濟低迷、失業率高漲的當下,中國經濟或真或假的高速增長,讓很多歐洲人心嚮往之。習近平訪法期間中法簽署了180億歐元的合同,這對法國人來說是難以拒絕的刺激。
180億歐元合同能換來甚麼?法國總統奧朗德在人權問題上沒有任何表示,真是物有所值。沉痛的教訓來自2008年北京奧運時,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會見達賴喇嘛,導致北京的制裁。
瞭解中德外交史的人都知道,德國領導人見達賴喇嘛的次數並不少,而且從來沒有放棄譴責中國人權問題的立場。這被很多人解讀為來自東德的默克爾對共產黨政權的清醒認識,事實上她更多的是為了德國的國家利益。中德貿易總量佔中歐貿易的一半,遠遠高過法國。雖然多種原因導致此結果,但是對人權價值的堅持,至少沒有讓德國人像法國人恐懼的那樣蒙受損失。
相比德國而言,法國從來都是中國的「閨中密友」。但是,遭受北京更多責怪和制裁的也是法國。越是親密關係越容易受傷,跟專制政權的交道尤其如此,因為欺軟怕硬是它們的主要性格。

長平
獨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