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不論來自何方,有任何宗教信仰,每個人都有權表達自己」。香港藝術中心ifva舉辦「影像無國界」活動,由專業電影製作人教授本港少數族裔青年拍電影。來自五湖四海青年有不同膚色、不同面孔,因熱愛電影走在一起,並一同立志追逐夢想。
記者:陳家偉
導師Joseph帶領一群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及印尼的學員拍攝,他認為困難之處不在於國籍差異,而在於部份學員來港日子短,最初習慣自組小圈子以母語交談,需要其他學員帶頭融入團隊,他又打趣說偶爾也要呼喝不合作的學員:「有時都要用較『巴基斯坦式』嘅方法。」雖然如此,他亦稱讚少數族裔學員比本地學員更活躍、更樂於發問:「可能佢哋文化冇咁怕醜。」
組員來自七國
中國及巴基斯坦混血兒Anis(16歲)及印度人Hameed(16歲)已參加了活動三年,二人都覺得活動能推動少數族裔接觸電影拍攝,更協助到學校推廣,今年他們成功招攬了印尼籍的Anggi(17歲)。這次三人一同拍攝《Triphobia》,電影以輕鬆手法表達各種恐懼,擔任剪接及演員的Anis和構思故事的Hameed都覺得是個新嘗試,Anggi則說以前從來未想過拍電影,活動給了她當攝影師的機會,她亦一試愛上。
即使學員都是少數族裔的青年,但也並非一拍即合。擁有巴基斯坦面孔的Anis自小在本港就讀主流學校,身邊的朋友大部份是黃皮膚,反而是參加「影像無國界」才認識更多「同鄉」。另一組久保田雅治(19歲)的組員更是來自六個國家,他說:「開頭估唔到得我一個日本人,驚同唔同國籍嘅人溝通。」憑大家對電影的共同熱誠,終能衝破隔膜,他說:「識朋友唔使理咩國籍、皮膚,呢度識到嘅人都係鍾意電影。」
久保田主演的《Jellyfishman》講述男孩化身超人的故事,電影中他大玩超自然力量、劍道、詠春甚至激光劍,天馬行空。他指構思故事時只想到要有練習及冒險的元素,後來各組員加入個人意見,更有組員指導他詠春的動作,完成了這次跨文化創作。
冀不再受歧視
追夢難,少數族裔追電影夢可能更難,但這班青年下決心向夢想前進。久保田坦言有感在港從事藝術工作困難,但他會繼續拍電影,嘗試在YouTube平台播放:「我自己已經成立咗一隊production team。」Anis表示目前少數族裔在本港電影中多是演反派角色,盼未來能有改變:「可以做吓警察,唔使做黑社會。」
「影像無國界」網頁: http://allaboutus.hk
社會服務
◆匿名投訴恕不處理。一經投訴,本報保留刊登權利
◆報料熱線:29290000
◆社會服務熱線:29908288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2990868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傳真:37112468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