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袁樂婷報道】無助,或許是少數族裔在港生活最常有的感受。因語言不通,有巴基斯坦裔家庭錯失獲配公屋機會,到政府醫院和診所求診亦有困難,最嚴重者住院逾月仍不知所患何病。
民政事務總署每年撥款700萬元資助傳譯等服務,但使用率極低,所有部門2012至13年度使用即場傳譯次數加起來僅460次,電話傳譯亦只得380次,平均每日分別僅使用1.3及1.1次。社工指,前線職員未聽聞此服務,促政府檢討措施成效。
看不懂文件失上樓機會
民政署資助基督教服務處的融匯中心提供傳譯服務,在少數族裔使用公共服務時即場或透過電話繙譯烏都語及尼泊爾語等七種語言,但須由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代為申請。個別部門如社署及醫管局則有自行安排傳譯員。
巴基斯坦裔婦女Somia(化名)來港17年,一直是家庭主婦,只懂說烏都語,訪問時需由同鄉幫忙傳譯。Somia一家五口申請公屋,06年原獲安排面試,因看不懂文件錯過機會;至08年,當時僅六歲的女兒致電房委會查詢,才知與公屋擦身而過。他們其後再獲安排面試,職員以「未聽過」為由拒申請傳譯服務。
來港六年的同鄉Pakiza(化名)同樣不諳中英文,年前背痛往政府門診求醫,同行社工向詢問處職員要求安排傳譯員被拒,護士長直言「冇呢個程序」。Pakiza頓感無助,等候見醫生期間忍不住哭,診所職員臨急找來一位尼泊爾籍、素未謀面的病人充當繙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項目主任李嘉澍促政府檢討現行政策,加強對少數族裔的支援。
房署指,會主動詢問申請人是否需要融匯中心傳譯服務。醫管局則指,轄下公立醫院及診所會為有需要病人安排17種語言的即時傳譯。民政署指會定期檢討融匯中心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