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對論】
台灣太陽花學運踏入第12天,朝野協商四度破裂,學生向馬英九宣戰,號召全民明日踏上凱達格蘭大道,逼政府正視反黑箱服貿的訴求。留學台灣的香港學生鄺雋文與定居本港的台灣作家張鐵志,議論兩地的社運、佔領與民主。鄺雋文認為港人不用羨慕台灣人勇武,佔中商討時間長,更能助參與者深化和平非暴力的抗爭思維;張鐵志指台灣的抗爭值得香港借鏡,公民的力量可讓一個體制從威權變成民主,「偶然破壞一下秩序,打開我們的想像也是好事情」。
記者:朱雋穎
記:《蘋果》記者 鄺:鄺雋文,留台近兩年的香港學生,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生
記:有到立法院參加反服貿學運嗎?港人身份如何影響你的看法?
鄺:20日晚有到現場,除因自己反對服貿,也因整個網絡世界都在討論,很想了解這件事。現場年輕人佔多數,與香港的年齡層很不同,如反國教中不乏中年人及中產。人們反服貿不外乎三個原因:憂被大陸統戰、程序問題及經濟剝削,我認為經濟剝削是最嚴重的問題。「成日有人話唔想台灣變成香港咁,個『咁』喺我嚟講就係唔想台灣變成香港咁經濟上由大財團壟斷」。台灣的中小企及家庭式經濟都是很珍貴的,我不想他們消失。
學生成功佔領立法院激勵很多港人,有人視作佔中的示範,也有人趁機批評佔中「講多過做」,港人行動力遠遜台民。
記:怎看不少人將和平佔中與佔領立法院相提並論?
鄺:fb上看到很多港人十分羨慕,其實我不太明白。不是說台灣人不應自豪,而是說港人不應自卑。單以人數計,香港很多社會運動超越台灣社運,包括這次反服貿。港人可能羨慕台灣人勇武,其實台灣人也十分強調和平非暴力,論述各樣都很mild(溫和),而港人也曾多天佔領公民廣場。
我覺得佔中花這麼長時間商討是值得的。在爭取普選上,人數比行動是否激進更重要。香港爭取很大的改革,一面要抵抗中共式政改,同時要建立一套我們要的普選方案,不像台灣是為反對單一的議題,溫和點、爭取更多人支持很合理。我們(香港人)的對手是中共,而台灣這邊則是對國民黨。
我讀到有文章是本土派或社運人士羨慕台灣人的激烈,恥笑港人太溫和,又將責任推到左膠及大中華膠身上。其實我感覺台灣的反服貿也很「左」,其宣言也強調並非反中國,而是反大財團、反貿易自由化。在某意義下,「左」與「本土」並不是非此則彼,一個運動可以很本土同時又很左,即反資本家及貿易自由化。
記:留台後有否改變你任何想法?
鄺:台灣即使有族群矛盾、分裂,但在反服貿上不見有互相攻擊,相對香港所有社運,較容易分裂,「好易標籤人哋係左膠,跟住你就落地獄啦,唔使argue有乜嘢錯」。不夠成熟可能就是太過分裂,以致人們害怕或不喜歡討論。台灣給我的感覺更團結,「唔會首先話佢係本土派,然後左膠唔滿意;話要商討呢,本土派又唔滿意」。來台近兩年,最大感受是台灣人的主體意識很強,由南到北都很自豪自己的台灣人身份。
香港近年也說主體意識抬頭,但學術上卻很少back up,台灣卻有系統性的學術研究去作back up,要建立台灣主體,先要有台灣文化,要有台灣文化就要做研究。我們說保衞廣東話,研究卻不多;但在台很多著作都已出來。
有些港人羨慕台灣人勇武,又會恥笑香港僅「行吓街嘅唱K大遊行」,其實我在台灣看到也差不多,大家也是好開心唱台語歌,唱K本身沒有問題,人家唱完K就會嚴肅討論。我又觀察到台灣真的很多文青,而文藝界與社運界又有連接,我認識一些常去live house聽獨立樂團的朋友,就很支援佔領立院,每日都去過夜。香港當然也有(社運文青),但不會像台灣那麼多。「唔好再寸香港唱K大遊行,同台灣人好勇武,其實台灣都係咁,冇乜嘢好羞恥,亦唔會阻礙嚴肅討論」。
記:
攻入行政院後,你的想法有變嗎?仍覺得台灣人團結嗎?
鄺:我覺得衝入行政院就策略上而言,是愚蠢而無效的。太勇武很易被抹黑,可能引起中間游離分子的反感,不應如此做。我當然不是說政府及警方的手法合理。對政府而言,也不會因而有更大壓力,我認為應做其他有效的方法。馬英九態度強硬,當然需要擴大行動,但我很懷疑佔領行政院是否好方法。
記:會否擔心攻入行政院變成打擊佔中的事例?
鄺:所有政權、建制都必定說是暴力,而學生又會宣稱自己非暴力。
我覺得佔中花長時間商討是值得的。我有個也是念哲學的台灣朋友,是當晚最後一批留在行政院的學生。他形容警察「殺紅了眼」,自己也是首次感到憤怒得想殺人,感到「其實一個人失去理性係好容易嘅事」,一個持棍與盾的台灣警察可以殺紅了眼,那麼一個持槍的解放軍在那樣氣氛下……「係好難講㗎」。我設想若我是解放軍,也難確保自己不會「癲咗」。
我不同意佔領行政院,是策略上不對。如果這次成功退回服貿,對香港想必也是很大的強心針,所以由港人的角度出發,我很希望他們可以成功,給港人參與佔中的信心。常言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我更希望是今日台灣,明日香港。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