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rd Culture Kid」簡稱「TCK」,中文一般直譯做「第三文化小孩」,泛指那些小小年紀就跟隨父母到異鄉生活的孩子。他們的成長,除父和母的文化以外,更受居住地方的文化所影響,因此被稱為「第三文化小孩」。我們對這名詞或者較為陌生,但外國很早已有學者研究這類孩子。
說這事,是因為越來越多外國人到中國工作,TCK在中國社會漸多,上海就曾有電視台找來幾個TCK探討第三文化小孩現象。香港靠近強國,本來已有很多外國人在此工作,國際學校裏的外國小孩大多就是TCK。像囡囡的好朋友Nelson,爸爸來自英國,媽媽是印尼人,他從小在港生活,和我們一樣吃白飯,與本地小孩玩成一團,更開始學普通話。
學者說TCK經常在跨文化之間生活,容易有身份認同危機,但這類孩子因為生活經歷而訓練出某些特質,值得我們重視。特質一,因為他們習慣了跨文化,對不同思想的包容性大、吸收力強,容易與人相處;特質二,世界觀較廣闊,自己亦發展出一套融入別人生活的方式。我想起Nelson,他絕對是一個隨遇而安的孩子。
在某部落格裏,我曾看過一位快將成年的TCK的感言,他的成長地是由美國到馬來西亞、匈牙利、泰國,再回美國,之後到中國和台灣,最記得他這樣說:「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轉折,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以前所經歷的都成了一種潛力,我這個潛力能讓我的競爭力好一百萬倍。」
網絡和通訊科技發達,各社會正邁進地球村,到處都是不同膚色、文化、思想的對話。我們是習慣在一處地方安穩生活的人,讓子女學習各類技能之外,若能讓他們擁有一個開放、接納、隨遇而安的心,彈性大、柔韌度強,或者更能幫助他們在急速一體化的地球村裏生存吧。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