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有耳:台學運激進 港佔中「講多過做」?居港台人張鐵志:震撼抗爭先有效 - 李八方

隔牆有耳:
台學運激進 港佔中「講多過做」?
居港台人張鐵志:震撼抗爭先有效 - 李八方

記:《蘋果》記者 張:張鐵志,居港約兩年的台灣人,《號外》雜誌主編

記:你之前寫文章說台灣佔領立法院對香港有示範作用,在攻入行政院、多人受傷後,有改變想法嗎?衝入行政院是對的一步嗎?
張:示範作用的意思是無論好壞,都值得參考。我想香港的朋友也會watch closely。佔領國會當然是個激進的策略,也達到其效果。很多人問為甚麼一定要衝進國會?當然是沒有必要衝入國會,但以結果來說,是有效的。其實參與的人如賴中強,都關注服貿這個議題很久了,體制內的lobby、公聽會都有,各種溫和的抗議都有,但都沒有效。現在有效了,起碼台灣、中國跟香港都在討論這件事了,open up the debate,某程度上也被recongize結果嘛,國民黨也同意逐條審議了。從結果上看起來,它證明了只有這樣人家才會注意到你。
衝入行政院,在戰略上我不知道有甚麼好處,但是我可以理解現場的人的焦慮,坐了在那邊五天,政府的回應非常慢,周五、六江宜樺、馬英九的回應令大家不滿,所以有人會想激進化,這我完全可以理解,也很值得香港參考。
記:你覺得這幾年的台灣社會運動,像反核、苗栗大埔強拆到現場反服貿,有甚麼屬於時代的特質嗎?
張:我覺得有,這次運動中的年輕人就很多參與過你說的那些活動,這個generation的確有它共同的地方。台灣在八十、九十年代出現比較大的社會風潮,九十年代中期比較弱,可能因為大家覺得民主建立了。過去幾年,卻又不斷有社會抗議事件出現,而且大部份是年輕人,原因我想有幾個:第一這個時代的人對政黨政治沒有熱情,也沒有信心了,這一代出來的時間,陳水扁已變成一個腐敗、沒有理想性的總統,馬英九更不用說了;第二就是社會問題越來越多,尤其馬英九上台後會訴諸於過去的發展主義,每一件事都可看到社會的不公義;再加上現在是網絡的世代,以前這些問題在媒體上不會做很大,現在不一樣了,主流媒體都被discredit,年輕人的資訊比較多元,在過去這些議題會被隱藏,但現在不太可能了。
上一代的人會覺得秩序很重要,但這一代更可能覺得某種衝擊是必要的。這一代的年輕人要打破藍綠的框架,他們可能偏綠,但不代表他們被民進黨控制,就像學民思潮在想法上與泛民接近。反而是政黨受他們影響,是他們在set agenda,香港也是一樣,香港的政黨被marginalize(邊緣化)。

記:台灣的總統、國會都是自己選出來的,但還是會激起這麼強大的運動,會不會台灣的民主示範,因為這一次運動,變成失敗的了?
張:不是民主很糟糕,是台灣的民主有問題,不是民主本身有問題,每一次運動都是希望台灣的民主更好。台灣的民主制度設計有很多問題,但還有空間去抗議、去爭取權利,告訴政客you are wrong。
最近幾年台灣的公民社會有虛弱的地方,像媒體在public上沒有做得很好,很瑣碎、很無聊,沒有真的在公共政策上做很好的監督、調查。公民覺得有能力去影響公共政策,平常我去關心立法院在做甚麼,失靈時就上街頭抗爭。
台灣令人引以為傲的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抗爭,得到現在的結果。過程是和平的,但不代表它不違法,由美麗島事件開始就是,沒有氣油彈之類的,不斷有公民不服從的情況出現。台灣最讓人引以自傲的是人民的力量讓一個體制從威權到民主。
記:香港很多人在台灣學生衝入立法院時感振奮,反過來就批評佔中花長時間商討不值得,你有甚麼看法?
張:比較的意義不大。我完全同意香港的社運能量一點不比台灣差,甚至很多台灣人羨慕香港,包括反國教有那麼多人出來,台灣人都嚇壞了,會覺得香港很容易就有10萬人上街呀。
佔中的目的本來就不在佔領,佔中是個民主運動,要通過商討日累積、凝聚對政改方案的共識,並不能直接這樣比。唯一(值得香港人)羨慕的是,台灣是民主,香港不是。
記:你到立法院學生靜坐的現場,有甚麼感覺?
張:我感覺很深刻,在立法院外面,年輕人坐在那邊聽演講,看着他們的臉孔。其實蠻感動的,會想為甚麼他們坐在這邊,不見得每一個人都了解這些議題,但大家來就是說在歷史時刻不能缺席,那是一種公民責任感。進了議會當然很震撼,很魔幻寫實嘛,沒有想過一個國家的議會可以變成那樣,當然不是永遠都這樣,但偶然破壞一下秩序,打開我們的想像也是好事。

mailto:[email protected]

香港人為爭普選,多次上街遊行。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