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柴灣邨擺檔響朵

1975年柴灣邨擺檔響朵

【本報訊】13座牛雜全盛時期有四個舖位,北角、灣仔、將軍澳作零售,大坑則為工場,隨着北角店結業,湯建業與哥哥、父親近40年的小店創業史正式告終,昔日特色味道的竹腸、牛沙瓜,食客只能回味。

全盛時期擁四店

湯建業爸爸1975年在柴灣邨13座擺車仔檔,每晚在屋邨賣牛雜,因而被稱為「13座牛雜」。90年代屋邨被清拆,13座牛雜停業。
本身喜愛剪髮的兒子湯建業承接父親衣鉢,重新開業,在北角剪出美味人生,每天中午開門至晚上9時,全年無休。
湯家在大坑新村街街尾自設工場,清洗、調味牛雜,兒子遵父親的教導,牛雜要新鮮,並用粗鹽清洗、出水、風乾,加入18種香料、南乳,在磨豉汁中烹煮數小時,熬出麵豉飄香的一窩牛雜。
13座牛雜特色之一是有竹腸(連接胃的小腸部份)、牛沙瓜(真胃)供應,食客愛配搭甜醬和黃芥辣,小碗牛雜40元,大碗賣60元,一串10元。
全盛時期,13座牛雜在灣仔茂蘿街、北角書局街及將軍澳新都城中心均有分店。除了牛雜,也兼賣魚蛋、腸粉、墨魚等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