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大數據防蠱惑公司 - 丘亦生

金融雲端:大數據防蠱惑公司 - 丘亦生

股市從來地雷處處,尤其是退潮時,最近接連有新股甫上市即業績走樣,復有沽空研究機構踢爆民企,要避免失驚無神中伏,外國學術界開始運用大數據,來提煉一些警號,希望預先發現一些可疑狀況。以下引用的幾個外國研究,便是循這個方向的努力,雖然不一定管用,但至少創意值得欣賞。

(一)股東會地點

美國兩位大學教授研究了一萬個股東大會,發現股東會的地點離總部越遠的話,之後公司的業績通常較差,而往後六個月股價亦較大機會跑輸大市。兩位學者認為,當管理層手上有關於公司的內幕不利資訊,不希望股東、維權人士及傳媒的打探及審視,便越傾向去偏遠地方召開股東會,以迴避質詢。研究認為,市場暫時普遍忽略這有用資訊,股價往往不懂作出反應,是潛在投資機會。
不過,若不利消息已經通天,則股東會反而會傾向在自己地頭召開,可能因為再毋須隱瞞,也可能因為可以動員較多支持者,抗衡質問。
香港過去也曾出現在長洲、大嶼山、東莞開股東會的股份,涉事的公司,顯然很怕見小股東,這可以是一個訊號,雖然未必是領先指標。

(二)會計掩眼法

三名歐美金融學教授去年爬梳了216家曾被監管當局控以反競爭行為的美國上市公司,發現他們較其他公司,在被控前更傾向粉飾盈利、重訂業務分類,以及把過去賬目重新列賬,換言之,就是當管理層想隱瞞某些違法行為時,往往反映在這些賬目的操作上,企圖令外界難以比較、分析其賬目,以免找出蛛絲馬迹。
同時間,這些管理層又傾向找主業很忙碌及長居外國的人選入董事局,減少被問責的機會。他們行使股票期權的速度亦會較快,食糊心態較濃。

(三)年報長度

兩名麻省金融系教授剛剛在《Journal of Finance》發表一項研究,在挖掘了6.6萬份年報的資料後,發現年報的長度,可以預示股價其後的波幅,以及市場上盈利預測的分歧。
美國上市公司的年報,去年平均長152頁,而且頁數更有通脹的趨勢。研究認為,年報越長越厚,竟然意味股價未來更波動,可能是因為投資者難以消化相關資訊,分析員更難參透其賬目,以致作出更分歧的預測。
當然,年報長不一定代表想混淆視聽,也可能與監管要求有關,但若公司年報的長度突然大增,不妨多留神。
總之,踏入大數據年代,研究上市公司的角度會變得越來越刁鑽,若上述指標證明有效的話,或許不久將來便會有人推出利用年報長度炒作的對沖基金,又或是股東會地點環球基金!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