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要求主流遷就小眾(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不能要求主流遷就小眾
(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我已經有廿多年沒有追電視。九十年代初,還是中學生的時候,我已經沉迷電腦的世界。雖然今天家中客廳,仍然有一台十多年的三十二吋舊式顯像管電視,大多數時候我只是盯着電腦、手機和平板的屏幕。前天無綫公佈業績,數字上反映觀眾流失,我並不感到意外;畢竟面對挑戰的大眾傳媒,除了電視,還有電台和平面媒體,這也是常識吧。
有趣的現象是,許多網民的留言,見到有種幸災樂禍。無錯,有人不滿無綫的壟斷,也有人不認同無綫新聞部的取態,但似乎最多人投訴,還是無綫劇集的質素。
我沒有資格去評論究竟是無綫的製作質素下降,還是觀眾的要求和鑑賞力有所長進;正如之前所講,我已經有許多年沒有認真去追電視,品味或許有點離地。可是從抽離的角度分析,過去十多年來,多得互聯網讓資訊民主化,在這個人人都是創作人的年代,我們的選擇不但多了,消費者也從傳媒人主導的主流文化中釋放出來。從前只可以在非常小眾圈子流傳的次文化產物,如今在互聯網的世界和主流文化平起平坐。
嚴格來講,將這些小眾口味稱為次文化或許有點不正確,畢竟何謂主何謂次,這個爭論,沒完沒了。穩當一點的說法是:從此在大眾媒體,只要迎合一種主流的文化和價值,就功德完滿。可是在後工業時代的互聯網世界,社會並存了各種不同的文化認同族群,志同道合的人在網上團結起來,也期望大眾傳媒會迎合他們。
公道一點說,像無綫這種主流媒體,也曾經實驗過去爭取各種不同文化的市場。在成為千夫所指的人民公敵之前,無綫也曾經試過播出被社會棟樑譽為「神劇」的《天與地》。可惜,有理由相信,「神劇」收視未如理想,廣告商也不受落,結果無綫還是回到一直以來行之有效的方程式:「師奶劇」。
我總覺得,許多人說無綫的劇集是「師奶劇」,當中帶有貶義。不過,我記得黎智英曾經教誨,我們做大眾媒體,就是要時刻去想師奶的心意。從這個角度看,無綫倒是將壹傳媒的核心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事實上,無綫處境劇都是講上班下班談情說愛辦公室政治,一定程度反映香港人生活的常態以及主流價值。認為無綫劇庸俗無深度的人,其實也在發表他們對日常生活感到厭惡的宣言。
社會上安於現狀的沉默者,仍然有一定的數量,否則在這個人口密度如此集中的小城市,一早就反了。無綫流失了部份觀眾,或許只代表某些香港人寧願轉去煲俊男美女超現實的「星星」韓劇。我不知道社會棟樑怎樣去理解這個現象,但作為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的發言人之一,我只會說百貨應百客,口味沒有對錯可言。
曾幾何時,在不同次文化的小圈子,總有一個共同的存在危機問題:究竟要走向群眾,反客為主?還是寧願犧牲向大眾宣揚信念,也要保存意識形態的純正,繼續小眾?社會棟樑如今卻反過來要主流去遷就小眾,甚至推廣的工夫也想省下。我希望各位社會棟樑會明白,他們整天將多元文化掛在口邊,卻偏偏接受不了有人選擇了主流,不但是邏輯犯爻,更反映他們包容能力的薄弱。
當然,社會棟樑可以說,像無綫這種佔據了大氣電波的受保護企業,有責任去照顧少數群體的口味和利益,不可以永遠西瓜靠大邊。事實上,我也反對自動向無綫和亞視續牌;我認為最公道的發牌方法,是沒有預設贏家的價高者得。可是,單就大眾媒體的公共責任,我希望棟樑明白,社會上有不同的價值觀和信念,但一個電視台一天只有廿四小時,沒有可能統統照顧。最終誰去決定讓甚麼聲音有發言權,發言權佔的份額又有多少,還是一個政治決定。
大氣廣播的特點,一條頻道可以服務無限個享受免費娛樂的觀眾聽眾。數學上,最理性的安排就是為社會最大公因數服務。換句話說,電台和電視,要服務最多人,定義上就是要平庸。以大氣電波去照顧小眾價值,就連不問利潤的香港電台也未必做得到。當社會棟樑最看不起的師奶,也懂得上網看「星星」。想要有深度的內容?還是上網去找吧。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