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抹黑 街頭小食消失

政府抹黑 街頭小食消失

【本報訊】食家劉健威指,本港街頭小吃70年代盛行,售賣魚蛋、豬皮、腸粉等小販檔散佈各區;80年代,政府為便於管理,停止發出流動熟食小販牌及大牌檔牌照,街頭小吃漸式微,「中環有一、兩間粥檔,97年回歸後都執埋」,部份小販被迫入舖開店苦撐,惟高地價政策將毛利低的街頭小食店趕盡殺絕。

廣告描繪老闆含煙剪牛雜

聯區小販發展平台成員葉寶琳批評,政府不斷抹黑流動小販,如在廣告描繪牛雜檔老闆會含着香煙剪牛雜,但「如果食到人肚屙都冇人幫襯啦」。她說當局首要打擊尤其熟食檔小販,如早前領匯便大力打壓上水彩園夜市的熟食小販。

碗仔翅

雞蛋仔

臭豆腐

她說,奶茶等地道美食都源自街頭,政府不應扼殺,反而應在部份地區如彩園邨等劃定小販區,像台灣夜市般,既給予小販生存空間,也讓市民重拾街頭小食滋味。
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分析,經營傳統牛雜滷味、魚蛋的小店毛利約65%,但當中35%利潤已用作交租,還要付人工等,「豬皮魚蛋唔可以賣得貴,賣10幾蚊串,賺得好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