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農看台灣學運(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從韓農看台灣學運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台灣學生發起的反《服貿協議》抗爭如何收科,到現時還難以預料,畢竟雙方的注碼越押越高。總統馬英九一方把協議視為拉動疲弱台灣經濟、帶動經濟自由化及全球化的靈藥,不能輕言退讓。學生一方投資了大量時間及人力,還流了血,要他們空手而回也不大可能。在兩方難以退讓下,目前的僵局只怕一時間難有轉機。
今次大陸跟台灣簽訂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為甚麼從一份跟進協議、從一份類似自由貿易協議變成一顆政治炸彈,引發巨大政治矛盾,也許可以從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的政治經濟學可以得到一點頭緒。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兩百多年前已提出,國與國之間按彼此優勢盡力生產再自由貿易將可以達至最大效益,各參與國都能得到更多好處。只是,這套自由貿易理論並非人人接受,特別是一些既得利益、受保護利益及產業更會嗤之以鼻,認為自由貿易既慷他們之慨,又破壞原來的社會經濟脈搏,造成社會震盪。此所以不管任何國家、地方的政府要通過自由貿易協定都需要花九牛二虎之力,既要跟外國艱辛談判,又要平息本國企業、人民的反對。
二○○一年中國歷經多年談判終於成功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這個多邊貿易體制,但一力促成協議簽署的總理朱鎔基非但沒有得到稱讚,反而備受經濟學者、反對開放巿場的高層幹部抨擊,有的甚至暗指他是賣國賊,任外資企業到中國予取予攜。感慨起來,朱鎔基禁不住說自己不管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懸崖都要闖過去。
還有令人印象難忘的韓國農民。○五年香港舉行世貿部長級會議,準備推動貿易進一步自由化,特別是農業及服務業,數以百計韓農為了反對開放國內農業市場專程來香港,上演了一幕大鬧灣仔北的激烈抗爭,最厲害時幾乎衝進會展,把香港警察弄得狼狽不堪。要不是韓農自願收手,任由特區政府拘捕及遣返,香港商業中心區肯定滿目瘡痍。
由這些經驗可以看到,像《服貿協議》之類的自由貿易協定本身已是惹火尤物,隨時可導致激烈抗爭。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以及行政院的行動跟韓農抗議其實有不少相似之處。
不過,兩岸服貿協議不僅涉及經濟利益問題,更涉及兩岸未來關係以至台灣安全與自主問題。中國大陸希望促成兩岸統一是眾人皆知的事,她想透過經濟、貿易手段達成這個目標也沒有任何掩飾。換言之,新的《服貿協議》很容易變成中國大陸左右台灣經濟以至政治發展的槓桿,強化她在島上的影響力。事實上,兩岸經濟實力懸殊,中國單邊的資金流向足以改變台灣的經濟格局,甚至令台灣變得越來越倚賴中國的資金及市場。誰都知道,經濟上一旦倚賴其他國家,自己便失去say no的能力,想不乖乖受人擺佈也不可能。
單是經濟利益已足以引發重大爭議,再加上獨立自主與主權等政治考慮,《兩岸服貿協議》想不變成政治炸彈實在不可能,馬英九要拆更是困難重重。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