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視問題】
有環保團體及廢料回收商批評,今次仁愛堂廢膠爆滿事件,暴露政府的回收政策欠監管,以及公眾教育不足,令市民並無做好廢物源頭分類的前期工作。有環保團體指,若政府不正視相關問題,「仁愛堂事件」只會不斷重演。
有環保回收經驗的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表示,根據外國推行家居回收政策的經驗,當地居民會自動將廢物分類及清洗乾淨才交給回收商。但他批評,港府多年來並無教育市民正確使用三色回收桶,「唔少市民當三色桶係垃圾桶,令回收成效大打折扣」。
他批評政府在回收過程中並無做好監管責任,「若回收商冇依足要求去做,令廢料變成垃圾,如果政府再唔正視問題,『仁愛堂事件』只會不斷重演」。
何漢威預料,一旦實施家居廢物徵費,三色桶的垃圾回收量將會激增,令相關問題惡化。他促請當局除加強正確廢物分類教育,及加強監管回收程序,「例如喺三色桶附近加設閉路電視,監督回收商同市民有冇違規」。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表示,絕大部份的塑膠、廢紙及鋁鐵均可回收循環再用,「大前提係要做好廢物源頭分類,以膠樽為例,如果源頭做好分類,大部份膠樽只需要用清水洗淨就可以回收做塑膠原料」。
市民三色桶當垃圾桶
但他不諱言,市民慣性將三色桶當垃圾桶,「經常會發現飯盒呢類唔可以回收嘅垃圾,污染埋其他回收廢物,增加我哋分類嘅困難」。他批評政府並無監察制度監督回收商,「以三色桶重新招標為例,我發現標書並冇完善嘅監管,反映政府冇吸取教訓」。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今日會討論政府「三堆一爐」撥款申請,委員會主席何秀蘭直斥,政府並無正視加強市民廢物分類教育,「推行家居廢物徵費,政府一直話市民會識點分類,但你唔教,佢哋又點識?」她建議政府在全民廢物回收分類教育未成熟前,應聘請基層人士協助廢物分類作過渡安排,「如果源頭分類配合唔到,呢啲回收廢物就會變成垃圾,送去堆填或焚化,最終環保問題都係冇改善」。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