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味:韓式家常風味 阿朱媽的廚房

賞味:韓式家常風味 阿朱媽的廚房

韓國有句俗諺:「世界上分三種人,男人、女人、阿朱媽。」可想而知阿朱媽在韓國的地位。傳統韓國崇尚男尊女卑,韓國女人大多是家庭主婦;也正因如此,廚房便成為阿朱媽的領地。韓國廚師大多為女性,韓國餐廳裏很少見到男人作廚師。阿朱媽的食譜都是家傳,有着獨一無二的味道,她們做菜樸素老實,講求心機和時間,不用味精,只憑着一手家傳絕活來開店。在香港街頭有不少阿朱媽小店,店子小而陳設簡單,毫不花巧,賣的是實而不華的家庭風味。

記者:區佩嫦、何嘉茵

攝影:陳國良、伍慶泉、劉永發

媽媽真傳食譜 韓宮

位處柯士甸路,小店常有韓國食客,他們通常在下午光顧,阿朱媽姜麗翠不時走出來跟他們談天,同聲同氣。

很多人以為尖沙嘴的金巴利街是「小韓國」,阿朱媽說真正的「小韓國」是位於紅磡一帶。「我們一班韓國人多居於紅磡一帶,所以我便在這兒開設餐廳。」韓宮的老闆娘朴順玉(Stella)三兩句便道出餐廳選址於紅磡的原因。最近韓風風靡全城,只是開業三個月的韓宮已吸引不少本地及韓國客人,Stella也坦言生意不錯。事實上,要在芸芸韓國餐廳中突圍而出,必須花點心思,有些餐廳選擇賣炸雞啤酒和韓燒,但那些潮流都是過眼雲煙,相比之下,阿朱媽的家常健康菜式,更能以「媽媽味」的住家菜突圍而出。店內菜式的食譜全部源自朴媽媽的家庭菜譜,Stella盡得媽媽真傳。「媽媽的菜式以健康、美味為主,像炒粉絲,沒有特別營養,我便加入更多蔬菜,更健康亦更具口感。」佈滿蔬菜的炒粉絲賣相雖然不突出,但粉絲煙韌,味道一流。
韓國餐廳一般不會供應韓國紫菜卷,因為這卷物完全是韓國人野餐旅遊時充飢的小食。然而,這種平實中帶點親初的味道,卻令人懷念。看着Stella為我遞上紫菜卷,立時有種媽媽為我煮菜的感覺。紫菜卷內有牛肉、蘿蔔、蛋、青瓜等,當中最特別是自家製的醃辣椒,正符合韓國阿朱媽醃菜那獨一無二的味道。將醃辣椒放進口,辣度比指天椒為輕,甜甜酸酸的,味道特別;但對於不太嗜辣的我而言,那種辣度依然強烈,頻頻喝水才能減輕味蕾上的刺激感。不過把醃辣椒放在紫菜卷中,卻令人容易接受,而且令牛肉更添惹味,妙極妙極!

朴順玉
來港21年,最愛分享韓國烹飪之道,燜豬手是她至愛。

手藝再傳姨甥女

Stella的手藝有「媽媽」風範,她笑言她視顧客如家人,味道壞了的食物,她便會丟進垃圾桶。「正如我不希望家人吃到不美味的食物,做菜時懷着媽媽的心態,部份加入藥材,以滋補及調和身體。有時遇到公公婆婆或小朋友來光顧,便會免費送上飲品,寒暄數句,讓人有家的感覺。」Stella經常用幸運來形容自己,二十一年前身為玩具設計師的她獨身到港,遇到同樣是韓國籍的丈夫,現在她已是兩子之母。「我很感恩能夠遇到我的丈夫,他對我無微不至,有時店舖需要人手,只要一個電話,他便會立時過來幫手。」
那麼韓國男士會下廚嗎?「韓國男人不會下廚的,韓國廚師一般為女性,所以最初我知道香港餐廳大部份也是男廚師時,便覺得很驚訝,後來看到廚房內的『大鑊』便知道這是有原因的。」幸運的Stella視烹調為興趣,毫不介意分享自己的烹調心得,並多次於韓國美食節教授正宗的韓國菜,不少學生為了捧她場而特意來光顧。「未開餐廳前,我經常替朋友做泡菜、豬手等,曾經試過一日弄了四十隻豬手,每一鍋只可放十隻豬手,結果做了四大鍋,哈哈!」那麼,只有兩子的Stella,家傳食譜將會怎樣呢?她看一看在店舖中幫忙的姨甥女說:「應該會留給她,希望她將韓國住家美食發揚光大。」

韓式豬手
看着豬手那片呈透白的肥膏,滿以為會很肥膩,怎知卻爽口彈牙,毫無膩滯感。原來Stella以八角等藥材,配以洋葱、蒜頭、薑、米酒等煮足兩個半小時,熄火後再浸兩小時,將豬手內的肥油全部逼出。吃時蘸上自家製的麵豉醬,包在韓國生菜中,更加美味,不怕辣的話更可連生蒜片和辣椒一同吃! $180(細)

牛肉辣椒紫菜卷
飯粒不像日本壽司般加入醋,所以能吃到米粒的原味。加入牛肉、蘿蔔、青瓜、蛋、自家製醃辣椒,可口又惹味。$70

人參雞湯
韓國人一般於夏天食用,因在夏天不停流汗,加上多喝凍飲,當地人相信吃人參雞湯便能為身體取得平衡。原隻雞內釀入紅棗、銀杏、人參、糯米等,燉足近兩小時,湯鮮肉嫩。我最愛是那些糯米,鮮甜又煙韌,味道一絕。$270(大)

炒粉絲
賣相並不突出,粉絲卻夠煙韌,配上不同顏色的雜菜,是一道健康的菜式。$100

韓宮

地址:紅磡兆民街16號地下

鄉里聚頭閒聊 珍味

「韓國很流行整容,不過我沒整過,和我的食物一樣都是貨真價實。」姜麗翠作幽默的開場白。她是珍味道地韓食的老闆,今年40多歲,廿年前由首爾嫁來香港,育有三子,十年前在柯士甸路開小型雜貨舖,一直售賣自製的泡菜醃品,兩年前碰巧隔鄰有舖位出租,便膽粗粗租下該舖開餐廳。近年韓風熾熱,著名的金馬倫道韓國街版圖亦隨之擴大。「這裏以前只有我們一間韓國雜貨舖,附近沒有一間韓國餐廳,近年這條街越開越多,光顧的大多是年輕人,周五、六非常忙碌,我們稱這裏為韓國新街。」
店舖地方小,只有廿個座位,牆上的黑板滿是姜麗翠的手寫菜式,有韓文也有漢字,可見其心思。她凡事親力親為,食物全是由她自家製,繁忙時間她會躲在開放式廚房埋頭苦幹,有空便探頭出來和熟客聊聊天。採訪期間,她也是忙碌得團團轉,見她套上膠手套,忙於醃製蘿蔔泡菜。她邊做邊說:「韓國人最喜歡吃的是辣椒,其次是蒜頭,醃菜一定要落這兩種東西,還有魚露、糖鹽等,哈哈!吃韓國食物一定不會中毒,因為蒜頭可以殺菌。」

兒子沒興趣學

據說每個家庭都有自家醃製泡菜的秘方,她說:「泡菜在韓國至少有二百多種口味,每個地方有不同的味道,像沿海地區會放較多蝦醬,你們未必吃得慣。我做的則是媽媽傳給我的,一代傳一代,已有很多年歷史。首爾人的口味較淡而偏甜,香港天氣較潮濕,所以一般要醃兩、三日,將水份完全逼出才可食用。」會將手藝傳給兒子嗎?「他們沒興趣學,韓文懂聽不懂得說,有機會可能傳給媳婦吧!現在韓國女性地位比以前高,以前韓國男人會打老婆,現在好多都不會了,有時還會幫忙做家務。」
小店主打是她的拿手家常菜──牛肋骨、泡菜煎餅,也有韓國人氣菜式如部隊鍋、芝士年糕。她每日用三十五磅的牛骨燜煮三小時,不下味精,肉質很軟腍,一咬即化。「牛在韓國是很名貴的食材,以前要大時大節或者生日才吃,一般家庭都是食豬、雞肉較多,所以一煮牛便會特別花心機。」她說,這道菜的靈魂是醬汁,要用上十幾種材料煮成秘醬,味道香濃帶甜。即食麵是韓國人生活一部份,食法多變,像部隊鍋例牌會加入即食麵,街頭小食也有即食麵和炒年糕crossover。「韓國人無麵不歡,近年小店有很多自創即食麵食法,加入芝士、泡菜、年糕皆可。韓國人深受美國文化影響,以前年糕通常只會用辣醬炒,是在街頭常吃到的小食,近年則流行加入芝士及即食麵。」
而所謂部隊鍋,是將腸仔、午餐肉、即食麵等放入泡菜辣湯內一併煮熟。此美食起源於韓戰後,美軍基地附近的韓國百姓難得溫飽,遂以美軍剩餘的罐頭,加入泡菜醬料一併放進鍋煮熟,而無意中創造出這食物,成為上一代韓國人集體回憶。經過多年演變,部隊鍋由當年用以濟貧充飢,變成現今的時尚食物。

姜麗翠
廿年前由首爾嫁來香港,開雜貨舖後又開餐廳,每日醃製不同泡菜,由媽媽傳授手藝。

牛肋骨鍋
用上十幾種材料煮成秘醬,然後跟牛骨燜煮數小時,肉質腍滑,味道香濃帶淡甜。$170

泡菜煎餅
把泡菜加入麵粉後煎得又脆又薄,是韓國家常小食。$85

部隊鍋
源自韓戰後,即以腸仔、芝士、即食麵及泡菜湯做成的一品鍋,是上一代韓國人的集體回憶,現時已是韓國流行菜式之一。$280

珍味道地韓食

地址:尖沙嘴柯士甸路17號3A

選址元朗避「韓」 韓之美食

這是一間有性格的小店,店名叫韓之美食。店內只能坐廿多人,門面低調,裝修平實,格局有點像茶餐廳,沒留意也不知是賣韓國菜。開在甚少韓國人居住的元朗,熟客大多是街坊街里或是學生。幫襯的熟客無不知店內有兩大規條——不准吃剩東西和玩電話,若然犯上其中一條,必會遭老闆責罵一頓。繁忙時段,店員忙得不可開交,枱上放了一壺可隨意喝的麥茶,餐具也放在膠盒裏,用者自取。「試過有客人鬧我麻煩,我會回罵他們:『這裏是我地頭,甚麼也是我話事,如果覺得規矩多,以後大可不來!』」說這番話的是阿朱媽阮向淑。別人或許覺得這個阿朱媽又寸又惡,但認識她的卻知道她為人坦率,亦帶點韓國人典型的豪邁性格。
今年五十一歲的阮向淑是首爾人,一九八七年嫁來香港,育有三女,一直都是全職家庭主婦。每天在家炊飯煮菜,空餘時間便用電話銷售自家醃製泡菜,直至四年前,女兒開始成長,便開餐廳打發時間。「家中有五個兄弟姊妹,我排行最大,七、八歲便要入廚房幫忙做菜,手藝是媽媽傳給我的。店內做的是韓國地道的家庭菜,也是媽媽的味道。」問她為甚麼到元朗開店而非鄉里聚集的尖沙嘴?「來元朗都是為了避開韓國人,他們很麻煩,很喜歡飲酒,有時會坐一整晚,阻住我做生意,香港人節奏快吃完便走,一晚可以做多幾轉。」直率得來有點可愛。

阮向淑
1987年嫁來香港,在家以電話銷售自家醃製泡菜,四年前開餐廳,做的全是韓國地道家庭菜,也是媽媽的味道。

店內有兩大規條──不准食剩東西和玩電話,若然犯上其中一條,必遭老闆罵一頓。

賣飯焦不寒酸

店內賣的是最樸實的味道,雖沒有矜貴用料,但不少是罕見的韓國家庭菜,如蛋花飯焦粥是當地七、八十年代的家常菜。「以前韓國人生活不像現在般富足,用舊式飯煲時會留有薄薄的飯焦,我們便會刮出來加水加蛋再煮成粥,是很地道的家庭菜式,香港很多店嫌寒酸所以不賣。」為了傳承媽媽的味道,她不怕麻煩,每次煮飯時儲起飯焦備用,儲一、兩天才可煮數碗。蛋花湯很清淡,飯咬落很軟綿,更顯飯香。韓國人愛以雞蛋卷作早餐,她先將雞蛋煎好,加入細小的紅蘿蔔粒,再砌成卷狀切件便成。雖然菜式一般做法簡單,但她卻堅持醃料如麵豉、辣椒粉、芝麻,部份食材如年糕、海藻用韓國貨。她舉例說:「用韓國貨始終較正宗,像韓國人吃五花腩時愛用生菜、紫蘇葉包裹來食,因為韓國生菜甚少出口,所以香港的韓國餐廳大多只能用本地貨,但食起來根本是不同的味道,所以我寧願只提供單食。」
店中設有一個放滿前菜的雪櫃,有泡菜、黑豆、鹹魚仔、較少見的海帶莖、生魷魚等等都是韓國貨,共十三款之多,部份可選辣與不辣,每人可隨意選擇兩種。除了單食前菜外,還可選擇五種前菜,加入紫菜和芝麻作拌飯。原以為拌飯多是用石頭鍋盛裝,她搖搖頭說:「石頭飯以前只有皇帝可以食,百姓食的拌飯是涼的,食拌飯要起勢撈,撈得勻才好吃。韓國家庭常備四、五款前菜,像我們阿朱媽送完子女上學後,自己一個在家,便愛煮一個白飯,加上吃剩的前菜當早午餐,簡單又方便。」

雞蛋卷
做法很簡單,煎好雞蛋,加入細小的紅蘿蔔粒,再砌成卷狀切件便成,韓國人愛作早餐。$25

蛋花飯焦粥
是韓國七、八十年代的家常菜,每次煮飯時儲起飯焦備用,要儲兩天才可煮數碗,湯很清淡,飯咬落很軟綿,更顯飯香。$43

韓國撈飯
加入五款前菜、紫菜芝麻等撈勻,最特別是由韓國引入的生魷魚,口感滑帶軟,很有咬口。$43

韓之美食

地址:元朗安興街30-40號B安輝樓地下7號舖

嘴不能接觸飯碗

韓國人有獨有的飯食禮儀。中國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飯碗吃飯的習慣,但是韓國人卻視這種行為不規矩。阮向淑說:「桌子上的飯碗是不能用手碰的,在韓國只有乞丐才會拿起碗食飯,而且嘴不能接觸飯碗。一家人食飯時,要等父親坐下才可以動筷,大多數韓國男人基本上不用也不會做家務,像我爸爸般,便很有威嚴。」攝影師聽後便嘆氣說:「做韓國男人真好!」阮向淑接着說:「韓國男人會將人工全交給老婆看管,你可以嗎?」攝影師頓了一頓,哈哈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