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又再一次「收」大禮。已停牌的中信泰富(267)公佈,正洽商向母公司中信集團收購逾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淨資產,變相把中信集團在香港整體上市。內地傳媒報道,作為國企改革的重要一步,交易後中信集團會連隨把總部遷冊至香港,這一步對香港不知幾咁重要,《多維新聞網》的報道直指,這是「讓香港再次看到自己的重要角色」、「重新建立自信」之舉。
整體上市加遷冊非突破
多維的報道,花了不少篇幅提到交易對香港的積極意義,認為「香港在中國的高速發展中開始迷失自己的方位」,故此可以藉今次交易重拾自信,亦起到重要的示範作用,吸引其他央企國企效法。首先,我不覺得,香港的金融中心定位有多迷失,反而我看到的是有原則,不會為了大生意便隨便放鬆監管。
再看,今次中信整體上市加遷冊,有何突破的地方呢?1997年中移動(941)來港上市,不也是透過在香港註冊一家公司來進行嗎?這原是昔日非常流行的紅籌股做法,只是後來才被一批一批的H股上市所取代。
讓一家央企把總部遷冊來港,或許會增添一些支援性的新職位,又或會令香港的專業服務多了生意,除此之外,由於經營業務地點不變,純粹改變註冊地點,分別未必很大。就拿納稅為例,在香港註冊的中移動,2012年的稅項準備為445億元,當中香港只佔1.9億元,這還要計入中移動在港已有經營流動電話業務。
其實,在全球化之下,大企業的註冊地點、稅務實體、上市地點及業務地點,統統可以放在不同地方,企業可以自行挑選最有利的組合,務求利潤最大化、監管最小化,因此所謂「總部經濟」,已不再像從前般有意義。
當然,中信今次至少2,000億元的注資,隨時是歷來最大宗的注資交易,是更為實在的大生意。不過,中信泰富計劃發行新股應付這蛇吞象式交易,恐怕不少要在市場集資,對市場的承接是一大考驗。
尤其是,對於控股公司概念,市場其實不存多大幻想,而中信旗下的資產,幾乎都已分別在香港及內地上市,要說服投資者投資在母公司,而不是入股個別有亮點的公司,殊不容易。況且,中信系一向予人的感覺是各自為政,山頭處處,子公司出事才會向母公司求救,平日母公司能否強勢控制,協調不同利益,優勢互補,實在充滿未知之數。過去中信集團缺乏清晰的定位,一時想做中國的GE(通用電氣),一時又想做中國的花旗,業務龐雜,卻欠缺獨特賣點。
香港再次肩負提款責任
「放我出海,中信可以到境外再拿100億美元回來。」中信集團前董事長孔丹早幾年就整體上市回應內地媒體訪問時表示。
其實,與其說交易是幫香港重建自信,倒不如說香港又再一次肩負起幫央企提款的責任。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