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單一兩宗違約,未至於是系統性的信貸危機。經歷過2008年一役,我們應該明白到,系統性信貸危機發生時,金融機構之間,除了是因為資金不足,而互相無法周轉,更大的問題是資訊不對稱和不明朗,令到有現金的人,都將錢從金融機構提走。對散戶來講就是擠提,對大戶,則是互不放數的信用危機。
處理債務危機,現在世界各地的央行,基本上都以保證購買國債來支撐銀行以及國家的資產負債表。表面上叫公開市場運作,實際上是將公債私債一併以印鈔去解決問題。我暫時看不出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央行,可以突破這種既定的運作模式。尤其是人民銀行,在封閉的環境下,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影響更明顯即時,當然反效果也更大。
假如你是人行的技術官僚,你是永遠都不會承認公開市場操作失效的。不過站在管治的立場,央行不是所有金融機構出問題都會拯救;當年的Bear Sterns和雷曼,就是失救。至於救誰不救誰,沒有甚麼準則。可是在內地,合理預期應該是:民企出事,由大的國有企業合併,然後民企老總被雙規查辦。要是出事的是大型國企,就由中央出手,然後老總被雙規查辦。
一切都好像盡在北京掌握之中吧?然而,北京也知道增加high power催生資產泡沫的浪費和危害,所以今屆領導人,似乎希望將硬性固定資產投放帶動的增長,變成軟性一點的消費主導增長。甚麼人口結構社會狀態對消費意欲的影響,寫幾萬字也講不完,但一句到尾的說:我相信最終內地政府仍然會以同樣的對應方法去加大政府開支,只不過錢不再全用在水泥鋼筋,而是有更多直接福利開支。
邁向福利社會好嗎?直接的財富再分配,理論上少一點浪費和貪污。但以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以及稅收基建和結構,有條件變成福利社會嗎?最終還不是開動印鈔機?從某個角度看,也是開放改革迂迴地走回頭路,對經濟長遠發展的禍害,絕不會低於周期性的金融危機。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