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朵拉盒子被李雪廬先生一打開,五六十年代的粵語流行曲搶閘在腦海播出,正確年份雖然不詳,但肯定統統在《啼笑姻緣》之前面世。嫌芳艷芬的《荷花香》和《檳城艷》粵曲腔太重,拒絕承認它們是時代曲,並且以同樣理由不接納「含情帶笑把眼角做介紹」的《哥仔靚》,好,沒問題,《榴槤飄香》總沒有原因摒棄在行列以外吧?「飄來榴槤之香,漫歌聲震天,飄來榴槤之香,芬芳到嘴邊」,主唱的不管是銀幕上的林鳳還是男主角龍剛的太太陳慧玲,當時麗的呼聲天天都沸沸揚揚,南洋特產的水果,銷量恐怕隨之大增。音樂當然不是港產的,譜進馬來民謠的可是貨真價實的廣東字──邵氏玉女同期的《獨立橋之戀》改編印尼歌曲《梭羅河之戀》,記憶中還有《馬來情歌》和《椰林戀歌》,簡直是宣傳熱帶愛情的親善大使,赤道邱比特的代言人。
六十年代中有陳齊頌的《情花開》陳寶珠的《女殺手》鳴茜的《公子多情》,粵語歌壇熱鬧得很。生命力特強的,是譚炳文的《舊歡如夢》──根據黃志華先生考證,這首歌初發行時並不流行,性情近的顧曲周郎卻永誌不忘,隔了四分一世紀借黃韻詩馮寶寶梁家輝的肉身在《九二黑玫瑰對黑玫瑰》還魂,回歸在即掀起一陣懷舊熱,間接引發身份認同的思考。零五年占渣木殊的《碎花》抵港,片商見故事圍繞着標梅利千山萬水重訪昔日女友,而且聲帶上舊歌一首緊接一首,靈機一觸向龐秋華的詞埋手,將片名譯作《當年相戀意中人》,連一向不怎麼看得起廣東鄰居的亦舒女士,也曾經不計前嫌採用這四個字作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