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堅持篩選等同關上談判大門 - 盧峯

蘋論:堅持篩選等同關上談判大門 - 盧峯

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女士牽頭促成的四場政改早餐會全部完結。出席的中聯辦官員劉新魁基本上沒有說過甚麼實質的話,也沒有對任何方案作出具體回應。泛民主派議員雖然基本上贊成溝通,但吃過「早餐」後能說的是雙方分歧巨大,前景不甚樂觀。作為早餐會「推手」的林太總結時不敢再來甚麼「一錘定音」,只是強調溝通之門已開,北京中央政府將繼續循不同方法跟立法會議員溝通,包括下月的上海之行。換言之,四場早餐會後政改討論不但沒有進入戲肉,連邊也未沾上,難怪不少人質疑類似溝通或會面的用處。
最令人擔憂及失望的是北京及建制派在溝通的同時不斷放出各種「落閘」、設限、篩選的訊息,又不願對民間提出的種種普選方案表明態度,令政改討論了無寸進之餘更大大打擊進一步溝通的意願與積極性。
上周末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北大教授饒戈平提出四個否定論,想一錘打死公民提名、公民推薦等方案的做法已令社會譁然,覺得北京官員及護法志在「宣旨」而非溝通。其他建制派人士、議員發出的訊息同樣冇益冇建設性。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前兩天就公開批評開放部份提名委員會席位由市民直選的做法形同引入總統初選機制,對提委會構成政治壓力之餘又破壞了「精英理性協商提名候選人」的做法。而自由黨黨魁田北俊則透露北京對香港普選不但定下了框架,並且連細節都已設定了,泛民主派或不同政見候選人根本不可能出線。
劉兆佳及田北俊都是資深建制派人士,雖然未必能正式代表北京官方發言,但對中央官員的想法肯定比較了解,對官方的部署肯定有相當領會。現在,他們先後或明或暗的放風,指即使二○一七年能落實特首普選,這個普選也不是開放的,不是確保充份參與的,而是有篩選,有嚴格規限的,目的是要在提名階段就把北京不合意的候選人排除在外,以免出現可能「爆冷」的選舉結果,令北京措手不及。兩人的訊息不但令人不安及氣餒,更令溝通包括到上海會見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變得毫無價值,形同浪費時間。試想想假如到上海交流不過是為了替有篩選的特首普選方案鋪路,趕這趟渾水有甚麼意思呢?
除了放出僵化強硬的訊息外,北京官員以至建制派對泛民主派及民間團體提出的多個方案都不肯作實質回應,有的只是否定、否定再否定,又或是提出一些模糊不清難以討論的政治標準,令市民及泛民主派政團無法作實質討論,只能不斷在抽象的原則上打轉,只能在似是而非的標準上空轉。這不僅浪費時間,更令政改討論更難有寸進。
正如不少人包括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所言,今次政改對香港的穩定與發展至關重要。若果原地踏步無法落實特首普選的話,香港不但將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甚或有覆舟的可能性」。梁先生政壇蟄伏多年再次高調發聲是否為重出江湖甚至競選特首鋪路可以進一步觀察,但他的忠告絕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有根有據的。香港的政治矛盾、深層次矛盾已經到了爆發邊緣,必須透過強化政治體制的認受性特別是引入真正民主及有公信力的選舉制度才能處理,以避免各走極端而出現嚴重衝突,以避免政府施政陷入癱瘓狀態。過去兩年特區政府施政寸步難行已充份反映危機逼近,要是二○一七年仍由小圈子選舉產生特首,香港的政治危機肯定加劇,覆舟翻船是絕對有可能的事。
要避免覆舟,透過溝通了解市民的民主訴求是唯一途徑。而要讓溝通順利開展,關鍵在於北京放棄僵化態度,放下落閘設限的想法,願意認真討論泛民主派提出的各種可行方案。假若一味搖頭否定,又或不斷放出堅持「篩選」的訊息,那等同關上談判大門,溝通、交流將因而變得毫無意義。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