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主席:全城街馬(二) - 盧先亞

好不主席:全城街馬(二) - 盧先亞

「全城街馬」(街馬)既為一家社會企業,自要肩負社會目的和使命,而其成立是藉長跑訓練好讓區內的青少年建立自信。
事實上,不少來自社會基層的青少年,因為生活條件有所不如,所以自我形象低落,然而他們面對的問題,往往是心理因素多過實際能力。從來「天生我才必有用」,感覺「沒用」,往往只是潛能未被發掘和得以發揮。然心理一旦出現偏差,輕者會有自怨行為,重則甚或有自毀傾向,其時也晚。

青少年藉長跑建立自信

長跑並非純粹的體能運動,其中講求的正是青少年在在需要的毅力和自信。參照此理念而生的社企,外國早有類似模式。在美國洛杉磯就有一名為SRLA(Students Run LA)的項目,由當地老師帶領學生跑馬拉松。當後者開始跑步,除了體能有所改善外,其他方面,最重要的是生活態度且有明顯改變,猶似脫胎換骨。過去廿多年,參與SRLA的學生總數高達5萬多名,他們獲大學錄取的相對比率亦有顯着提升。
至於本地的新鮮實例包括,位於觀塘的荷蘭宿舍,主要提供收容服務予缺乏家庭照顧的男童,另外還有一間位處同區的官立中學。最初參與的只有20個學員,且都疏於運動,填報名問卷時大部份亦只期望能在訓練後跑畢3至4公里。在訓練期間,學員最多也不過就是完成7至8公里的路程。
及後,「街馬」負責人,同是教練特為學員們報名參加一個10公里的公開賽事。比賽當日,他們還擔當跑伴,而有學員跑了才不過一半的5公里,已然嚷着非常疲倦。其時教練就不斷在旁吶喊鼓勵,豈可輕言放棄,最後全體學員都能成功衝線,完成賽事。
重要的並不只在於所有學員都能跑完10公里,而是通過8星期有系統的訓練,最終每位都能憑藉個人努力和毅力,克服困難、創造成果,並建立正面的心態面對人生的挑戰。
同時,學員亦從跑步過程中有所領悟:第一,他們的體能得以提升,因而重新認識了自己的潛能。第二,跑步豐富了他們的社交生活,可以結交不同的跑友,也多了「跑步」的共同話題。第三,他們加深了對社區的認識。最後一點,「與社區連繫」其實也是「街馬」另外重要任務。
主辦單位想辦的是一個讓跑手可以真正走入社區的香港馬拉松,同時讓更多市民能夠參與的盛事,更是一個全城投入,與眾同樂的節慶大典,盛況就如世界各地的知名馬拉松。當然,我知道那個「渣(攤)馬」其實蠻出名:出晒名民眾沿途無從打氣,反之善意為選手補給卻有打壓,再者眾亦周知賽事盲求人數增長,然配套安排並未見同步,而不進則退。
至於「街馬」首度登場,已贏口碑,豈會無因,原因還不就是搞手有心,點解有心?因為社企本就是要為整個社會創造效益和價值,而非只着眼商業計利,還有就是搞手全部都熱愛跑步!在此祝願「街馬」 可以遍地開花,在每一社區引領青少年人跑步以改變命運,並推動全城的跑步文化,最終讓港人擁有一個真正引以為傲的城市馬拉松!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