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錘定音 一錘打醒(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一錘定音 一錘打醒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林鄭月娥對「一錘定音」的補充解釋是「綜合各方意見所得」,曾鈺成則認為是「各方意見十分明確清晰」,吳克儉支持林鄭的說法,劉慧卿等寧可相信是林鄭說錯了話,但林鄭卻不肯領情收回說法……「語言偽術」成為香港風尚,不論黨派,不分官階,令人慨嘆,令人痛心。
司長的一句「一錘定音」,絕大部份香港人的理解若不是把直選的理想「一棍打死」,最少也是「一錘打暈」,又或把香港人「一錘打醒」。林鄭可以用「一語中的」、「一針見血」、「意思一致」等詞語去總結當日饒戈平教授及其他講者的論點,又可以表揚他們已把疑惑爭議「一掃而空」、「一筆勾消」,更可以把他們對基本法的闡釋定性為「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但用上「一錘定音」,解釋卻只有一個,就是「大局已定」、「結論清晰」、「不會修改」、「講多無謂」。
政改三人組仍在諮詢公眾意見,理應歡迎更多不同聲音,甚至是雜音、走音、變音,即使是在一個研討會上聽到較為一致的意見,也不應便急不及待跳出來作「總結」,並以「一錘定音」去作標籤。如今曾鈺成「幫拖」毫無說服力,吳克儉不敢補充,劉慧卿等一反常(惡)態,公眾看在眼裏,日後民情民意必會加倍反彈,一如梁振英的經驗。
司長用了「一錘定音」一詞,到底是用錯了成語,還是誤解了原義?其實兩者都不是,因為若是如此,她大可道歉了事,如今堅持是泛民「過份解讀」她的原意,只證明了她說的是真話(與事實百分百相符),又或是真心話(所以衝口而出),而不論是真話或真心話,其真相與實情一定是中方的「最後決定」和「統一口徑」經已定出,毫不含糊,不需爭拗。
香港人仍有夢想,以為2017年將會有真普選,所以今天仍鍥而不捨。但林鄭心知肚明,中央心目中的普選標準,香港人心存忠厚,即使不稱之為「假普選」,最多也只能認之為「半普選」或「半熟普選」;換言之,只有一半的內容細節和立法精神符合國際標準,這半邊香港人收了好過不收,否則便一拍兩散。
西瓜靠大邊,如今中方以至特區政府一定要努力炮製支持這半普選的市民其實是佔大多數,好讓投票通過有關法例的議員能有所依據,不致作出違反民意(特定選民或全體公眾)的投票決定,把自己未來的政治前途在這次政改爭拗中給白白斷送。
為此,中央及特區政府心戰室一方面要盡快營造印象,讓公眾知道及認為甚麼是中央取態及民意主流,前者有助控制公眾的期望(因一般人多不想過份衝撞忤逆中央旨意),後者則可透過「預知結果」的民意調查去不斷營造,令主流之勢終能成形。
鍾庭耀及港大突然成為建制派抨擊對象,是「打造民意主流」的預備工夫。富二代李家傑在政協會議說得明白:他及同路人甚為樂意去贊助另一組的民意調查工作展開,來取代鍾庭耀被擊倒後讓出來的「空缺」。有了這個新民調機制,特區政府推出的直選方案,又何愁沒有民意支持!
與此同時,收編傳媒與輿論的工作亦在如火如荼進行。劉進圖事件不會事出偶然,因為劉氏堅持沒有任何私人恩怨可以解釋他為何無端受襲;王維基被踢出局,似是用來「交換」受惠傳媒的忠誠居多;至於其他傳媒內部人事調動,由於真正動機難以證明,公眾只能半信半疑,但社會輿情卻似乎已開始「撥亂為正」「天下太平」,一片和諧之風將指日可待。
要在通過法例的時刻不容有失,及早公告天下「一錘定音」至為重要。過去鍾庭耀之流最喜在「關鍵時刻」發表「不利民調」,破壞特區政府或建制派的部署,羅范椒芬對此最為反感,因為梁振英在競選特首時曾經此苦,民望一夜間可以暴跌多點。為了確保民意不易為人脅持,以至原來的計劃節外生枝,不准「異見人士」提名入閘競選特首應是權宜之計。一旦所有調查及報道民意的機制渠道均已「一錘定音」,有關門檻自可自動取消,因為屆時將不愁賽果再有意外。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香港與台灣的年輕人同屬「無人駕駛」、「無法控制」的一群,不論政治體制與民調機制如何,他們的想法、立場和行動的可預測性誰也不能掌握,也不易測度。台灣學生受香港的國教影響,如今佔據了立法、行政兩院,他日香港的八九十後如何受到台灣這次服貿協議事件影響,雖是未知之數,但已足以令特區政府須從頭再作評估,以及作最壞準備。台灣馬英九政府在星期一凌晨清場,解放軍在港也會有藉口「照辦煮碗」,繼「一錘定音」之後,下一句說漏了嘴(不論有意無意)的話可會是「支持解放軍維持秩序」,好能再一次用以測試民意?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