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經進入,一加一不等於二的時代。
一加一等於二,明明是常識,但對政治而言,龍門任你擺,形勢決定一切,有角的鹿有需要時也可變成長有鬃毛的馬。
一錘定音,原來不等於一錘定音,卻是林鄭月娥口中的「綜合講者發言,令意見清晰明確」。
首先,「一錘」,當然就是「一個錘」,而不是「多個錘」。
「一個」講者的發言,才能用「一錘」形容;活士「一桿入洞」,當然是只揮一次桿便入了洞,難道是「綜合了幾十桿的揮棒」嗎?
林鄭該不會以為,「一夫一妻制」原來等於「綜合群體遊戲」吧?
其次,林鄭說,「一錘定音」,代表每位講者的意見都很有重要;把把聲都重要,便不是「定音」,而是「雜音」。
你有一個錘,我又有一個錘,那到底聽你的錘還是我的錘?
《漢語大詞典》對「一錘定音」的解釋為:「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發表決定性的意見。」
教育局長吳克儉應下令書商「與時並進」,推出新版教科書(反正書商最愛此道),跟隨林鄭演繹,更新「一錘定音」的意思。
中文水平明明極高的曾鈺成,護駕心切,也說:「一錘定音」是形容講者的意見清晰、明確,沒有含糊之處。
那你為何不用「一清二楚」、「一矢中的」呢?
中央擺明「一意孤行」,只是泛民「一廂情願」,「一葉障目」以為還有「一絲生機」,其實是「一無所有」。
林鄭的「一錘定音」論,其實犯了「劇透」錯誤,劇本已經寫好,但太快透露,觀眾便會提早離場。雖然「一句到尾」,大家「一早就知」。
毛澤東曾說:「孫悟空沒有緊箍咒不行。」一錘定音,這個緊箍咒,不就要戴在我們頭頂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