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反服貿運動仍未知如何平息,但一個開放市場的協議,卻成為民眾抗爭的對象,擔心長遠會引狼入室,斷送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霎時間,經濟與民主竟然對立起來,不可兼得。不過,曾撰寫暢銷書《Why Nations Fail》的麻省理工大學經濟系教授Daron Acemoglu,剛發表的最新研究,就力證民主與經濟並不排斥,一地的民主化程度提高,更會對長遠經濟增長有重大而正面的影響。
多與經濟增長掛鈎
Acemoglu最拿手是研究社會制度對經濟的影響,在這方面著作無數,絕對是權威級數。他最近發表的一份研究《Democracy Does Cause Growth》,運用了1960至2010年間一系列國家民主化及其經濟表現的數據,引證民主促進經濟的說法絕不含糊。
民主對經濟是幫忙還是幫倒忙,過去已有不少莫衷一是的研究。有不少論說認為,民主對經濟表現其實無大幫助,甚至倒過來拖經濟增長後腿。他們聚焦於民主制度下議而不決、收入再分配的無效率、利益團體尋租等缺漏,更認為對於窮國來說,往往缺乏民主所需的文化及制度基建,對它們身處的經濟階段而言,獨裁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要建立民主與經濟增長的關係,並不容易,因為有太多因素會影響經濟,Acemoglu花了不少工夫,用了不少技巧,來剔走這些噪音,分離不相關的因素。
一輪抽絲剝繭後,結果發現,一個邁向民主體制的國家,未來30年的人均GDP平均會提升約20%,這與起步點的經濟發展水平高低關係不大,即使是窮國,一樣會受惠於民主化,而且若果教育程度較高的地方,民主化的得益會更顯著。
Acemoglu又發現,民主之所以能夠帶動經濟,是透過幾個途徑,當中包括鼓勵投資、教育,引入經濟改革,改善公共服務,及減少社會不穩。
當然,這個論據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中國。一個高壓威權政治,卻長時期出現經濟超常規增長,大量人民脫貧。Acemoglu很明白這點,世人對民主制度的批評,已有數千年歷史,他不是要在此一錘定音。
內地不轉型有危機
不過,他始終認為,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經濟成就,是追趕型增長,靠技術轉移,靠外判生產,這種增長模式有其限度,一旦工資顯著上升便行不通。他認為,中國若不轉型至更包容的政治制度,解除對創新的制度限制,中國的高增長便危危乎。
如今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十字路口,還以為自己可以把過時的中國模式小修小補延續榮景下去。
台灣部份頭腦清晰的民眾,卻已擔憂服貿揭露的濫用程序問題及背後的政治含義,長遠會令制度倒退,損失的不只是自由法治及人權,就算是服貿力sell的經濟得益,也或被抵銷掉。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