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癌症患者佳音!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成功研發新發光物料,可用於快速檢測癌細胞,甚至追蹤擴散情況,成本僅是傳統物料千分一,穩定性也更強,但有關物料暫只經動物測試。唐本忠希望盡快與本地醫院合作研究,期望最快5至10年後在人體應用。
記者:梁御和
名為聚集誘導發光(AIE)的物料,由科大理學教授張鑑泉及化學系講座教授唐本忠研發,也因此榮獲伊朗的花喇子模(Khwarizmi)國際科學獎二等獎。唐本忠表示,新研發的AIE物料,會吸收光線中的能量,在紫外光下發出過百種不同的螢光顏色。只要將AIE物料注射入人體,便可作為生物探針,監察人體血管、腫瘤,甚至是細胞結構及變化。
黏附細胞表面發光
由於AIE物料可黏附細胞表面,只要混合相應抗體,再注入體內,若遇到癌細胞,AIE物料便會黏附在表面「發光」,達至「標靶」效果。唐指,有關檢測方法的準確度達百分之百,即使癌細胞進行分裂繁殖,AIE物料依舊不會脫落,有效監察癌細胞擴散情況。
事實上,現時醫學界也有採用類似技術,經其他發光物料監察人體血管及器官細胞,但穩定性遠較新研發的AIE物料為低,而且成本貴近千倍,每毫克要二千至四千元。唐解釋,舊有物料需保持液態,一旦黏附人體細胞,光度便會減弱,而且容易被紫外光破壞消失;新的AIE物料則相反,黏附細胞成固態後會更光,也難被破壞,可長期留在體內。
最快5年後臨床實驗
除此之外,AIE物料也可直接注入細胞內部,透過觀察細胞內結構,可檢測疾病或癌症;例如細胞老化、心律不正等;通過細胞內的蛋白質纖維化情況,也可預防帕金森氏症及腦退化症等。唐本忠指,2000年學界流行研究發光物料,三星手機的屏幕就是由其中一種著名物料(OLED)製造。其後他無意間發現AIE物料,經過12年研究終得出成果。他又指,AIE物料暫只經過動物試驗,暫證無害,他希望可盡快與本地醫院合作研究,冀於5至10年後通過臨床實驗,在人體應用,有望減低醫療成本,「價錢一定遠較現有的發光物料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