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豐(494)上星期公佈的新三年計劃,果然沒有令海迪失望。誰想到他們竟用到分拆這一招,把前年曾經爆鑊、波動程度令市場膽顫心驚的授權品牌業務(GBG),與利豐完全分隔開來,獨立上市。管理層解釋,分拆是為了令GBG經營「更專注」,讓投資者可自行選擇投資甚麼風險的生意。海迪記得過去幾年,利豐曾多次強調,品牌業務其實是傳統採購業務的延伸,其高利潤率正好與採購互補,兩者有協同效益云云。如今,個故仔又調返轉頭嚟講,真令人有點無所適從。
是次分拆,有朋友形容是搞「離婚」。除了把一個市場視為燙手山芋的業務分割出去之外,仲可以連帶把當年負責拓展呢一項業務的一班管理層都一併送走。與此同時,利豐正式交棒,由太子馮裕鈞接掌帥印。這招一石二鳥,既可打掃乾淨個舞台讓太子發揮,就連人事鬥爭問題,都順道解決埋,認真厲害。
雖然分拆利多於弊,但所造成的「後遺症」亦不可忽視。由於利豐在分拆前,已把架構重組,原本的分銷業務一拆二,一部份成為GBG,餘下的併入採購部門。這意味日後分析利豐時,可用作比較的同比數據又少咗,增加你睇呢間公司嘅難度。分拆帶來的興奮可以很短暫,當掩眼法的效力漸漸消退,市場遲早會重新正視利豐的基本面。要以18倍市盈率買一間有夕陽feel的採購公司,利豐需要提供更多的理由。
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