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導話花園街多咗好多吉舖,《蘋果日報》(三月十八日)亦報導「尖沙嘴銅鑼灣吉舖湧現」,銅鑼灣半年出現20吉舖,名店不再瘋狂搶租。呢啲「發現」,不算新奇,左丁山日日路上行,在中環上環一帶,就目睹吉舖街招不斷出現,無人問津。
呢日碰到賓架C,佢係銀行嘅零售及按揭業務主管,對街舖供應、按揭、出售、租賃情況比較熟悉,於是問佢:「市面多咗咁多吉舖,舖租是否受壓下調呢?」賓架C答:「未見到,事實上,我哋銀行在旺區搵地舖開新分行,好難搵到,皆因業主堅決唔肯減租,我哋銀行俾唔起,唔願俾。啲業主情願吉舖丟空,點都唔肯減租!」為何如此?業主唔駛抵押店舖做按揭,要供舖嘅咩?賓架C話:「以我見到嘅情況,如係單一店舖業主,多數係早年買入,早已供完,唔怕銀行逼倉嘅人;如係新業主,多數係炒家財團,實力雄厚,借錢買舖嘅抵押比例偏低,亦唔驚銀行追債。而且利息低成咁,佢哋嘅持有成本,機會成本唔算高昂,咪有資格企硬囉。」
賓架C講得有道理,但以投資成本/市場角度嚟睇,吉舖增加,始終會對舖租有壓力。餐飲M有一個餐廳客戶上月結業(因租金高,生意漸不如前),業主要餐廳租約結束時還原舊貌,清拆現有裝修,餐廳負責人打電話俾相熟判頭,叫佢開工,但判頭話:「對唔住,我正在做緊幾間店舖嘅還原舊貌工作,唔得閒幫你住。」於此可見,吉舖增加趨勢會持續一段時期。店舖業主寧願丟空而唔肯減租吸客,有其風險。聯儲局主席耶倫女士嘅第一次議息會議提到在2015年年底加息到一厘;2016年底加息至二點五厘,加息循環漸已到位,屆時必然增加持有成本,到時業主爭相減租都似。業主實力強,係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長期嚟講,理性投資者斷無故意放棄穩定現金流收益之理。為香港競爭力着想,政府應該與此同時,撥地興建商廈商場,增加零售店舖供應壓低舖租!有報導話加路連山道嘅機電工程署要搬,騰出龐大地皮作興建商廈商場之用。此事宜早不宜遲,唔好又拖十年呀,好似中環街市咁,既不准拆卸改建,保育又舉步維艱,長期不生不死,真係睇見就眼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