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島,局勢常常瞬息萬變,連這場學運竟也一夜翻盤,因為學運領袖內部躁進的決策,讓周日上午做出錯誤強硬發言的馬英九,竟有喘息甚至逆轉的機會。
之前一直傳出學運內部鴿派鷹派不合,對於馬英九不痛不癢的回應,鷹派指摘是鴿派過於軟弱所致,在領導中心不知情的情形下,入夜黑色島國青年陣線分裂出百餘名青年攻入行政院,台灣民眾為之譁然,而政府趁機會攻堅鎮壓,產生流血,台灣如今吵成一片,服貿議題開始失焦。
進攻行政院為情勢逆轉的關鍵,該行動未如早先獲得輿論的支持,網上民調過半人反對,先前佔領立法院支持率高達八成,原因主要是國民黨立委張慶忠30秒通過服貿案,這種嚴重違規激發民眾對於「程式不正義」的公憤,但行政院並無類似直接因果關係,不若立法院為最高民意機關,學生以直接民意取代間接民意,名正言順,而行政院一旦癱瘓,全國的行政將嚴重受影響,驅離學生的逼切性更加強,政府順勢敢強勢作為。
在鎮暴部隊七度驅趕下,學生們退居立法院,氣勢為之一餒,隔天電子媒體無論立場,都出現破壞行政院設施的畫面,形象大壞,學生在媒體鏡頭、筆下,無法杜絕暴力違法的爭議。
多年來台灣民眾具有「潔癖」的中產階級特性,一旦沒感受到行動的義憤,馬上會轉向觀望,此時原本等待已久的反撲勢力便會一擁而上。這一次便是這樣的情形,進攻行政院學生幹的事跟當時攻佔立院議場一樣,但行政院長江宜樺昨天卻稱早前和平理性,這一次而帶頭領袖魏揚卻被羈押。台灣的兩套標準荒謬又可笑。
儘管學生大量失分,不再獲得一面倒的支持,但事實勝負未定。例證包括,昨天網民網上募款要刊登《紐約時報》廣告,六百三十三萬台幣的經費在三十五分鐘內就馬上募得,獲得三千多人支持。
其次,各校動員聲浪未減,罷課科系緩步增加,法律院系主任聯名呼籲不要抹黑學生。而海外台灣社團、留學生社團聲援力度也未見減弱。目前爭奪陣地已經不再是街頭或者立法院,而是虛擬的語言定義權、詮釋權,定義甚麼是暴力,甚麼是合理的抵抗權。
這一次運動,無論結果如何,最大的收穫是讓台灣人民聚焦《服務貿易協定》對台灣的影響,這是民進黨過去六個多月努力想做卻無法做到的事情,筆者這兩天無論走到哪裏,到處聽到百姓討論服貿內容,這對公共政策的公民深化,居功厥偉。
而學運對於政治人物的嫌惡,更是凸顯延續公民運動以來的新傳統。回想當年的野百合學運,只要反對黨人士一上台,便獲得歡聲雷動,而此次任何聲援的政治人物均被學生冷眼以待,甚至噓下台。台灣兩黨政治人物如何重新獲得新生代的接納,將是這一次學運帶給台灣政治人物的重大課題。
最特別的是,這一次展現出來跨國氛圍,展現出全球化下的標準社運風格,這是台灣過去不突出的。不但學生、網民積極向全球發聲,最特殊的是台灣與港人的共振。立法院現場來觀察、取經、聲援的香港學生、菁英絡繹不絕。香港意象與台灣未來交替重叠,更成為此運動最特殊的一道風景。港人甚至從此運動反思香港的佔中活動。
台灣一張圖片在臉書上瘋傳,立院外一位港青拿着標語佇立街頭,上書:「我是香港人,請台灣站在『我們的屍體上』想你們的未來!」觀者為之落淚。港台處境相近,同聲共氣,日後當兩地社會動盪時,連結一定將更加緊密。
楊泰興
台灣資深傳媒人